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澍:找到自己在现代建筑史上的位置

2012年03月20日 06:13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红榜

王澍

身份: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月底,49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获得了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虽然有人指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也曾经在1983年获得过普利兹克奖,但是他只是出生在中国,事业却是在美国得到认可和获得成功的。而王澍却是土生土长、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中国人,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也都扎根于中国,代表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

人们开始好奇,王澍为何能够获得这项“建筑学的诺贝尔奖”?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毒害了一代代一向有功利主义倾向的中国人,美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幻想着作品能够卖出大价钱,做IT的才萌发了一个新的创意就立刻想着要创业上市,才考上MBA就想着年薪百万……王澍绝对是个异类,硕士毕业之,从1990年到1998年,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没有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反之,他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日复一日,从早上8点到午夜,他与工匠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在建造工地上学到了他能学到的一切。显然,他那用城市拆迁的废旧建材建造的作品,将力量、实用及情感凝结在了一起,也正是源于他的这段经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踏踏实实地吃上几年的萝卜干饭,把基础打好,又怎么能够为未来的腾飞积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当王澍还是学生的时候,他的视线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筑,他不仅研究建筑师,如法国的勒·柯布西耶,美国的密斯·凡德罗、路易斯·康,意大利的阿尔多·罗西、卡罗·斯卡帕,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日本的安藤忠雄以及中国苏州江南园林家童寯,而且开始广泛涉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史,包括欧洲、印度、非洲和美洲,并逐渐把他的研究领域从艺术史、当代艺术、哲学、文学扩大到人类学和电影艺术。他最喜爱中国作家沈从文、法国作家罗兰·巴特、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这无疑是他作品中诗意的源泉;而中国17世纪活动在杭州的哲学家李渔更是令他着迷,李渔可以说是个“杂家”——业余艺术家,对绘画、书法、戏剧、文学、建筑、家具设计、园林营造、茶具设计、植物,甚至游船的设计都有研究。这也是王澍把自己和建筑师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的原因。

就如同他工作室的名字,王澍认为“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他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一个建筑大会上就离经叛道地提出“在中国没有现代建筑,没有建筑理论,没有建筑师”的观点,而现在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也许可以证明他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在现代建筑史上的位置,在技术、金钱、商业之外的位置,也同时为中国在现代建筑史上找到了位置。

上榜理由一

脚踏实地

上榜理由二

工夫在诗外

上榜理由三

找到自我的位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王澍 建筑 艺术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