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健国:与物质世界保持距离

2012年05月06日 04:01
来源:信息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本原》

《羊城图赋》部分

正在广东博物馆展出的华裔画家徐健国的个展“当代艺术的超越”,是他中国巡展的第三站,也是他以自己创立的城市山水画派专为广州人民创作的《羊城图赋》亮相的盛事。他创造性地运用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的中国宋代绘画的理念和情怀来表达当代城市的人文精神,这在中国当代水墨的创作中尚属首次。它是徐健国对于当代水墨的表现方式的开拓性贡献。

备受瞩目的《羊城图赋》陈列在展览的开端。这是一组由10幅28厘米直径的团扇组成的组图,画面内容有以镇海楼为代表的广州老中轴线,有广州特色建筑的代表骑楼,有龙舟比赛与欢庆胜利的激昂场景,也有高楼栉比的珠江新城广州新中轴线,有亚运会开幕式和烟火、夜景、“小蛮腰”。这些画精致而宁静,即使是描绘狂欢的场景,也透着柔和与恬静。展厅的另一侧,还有他在美国、中国香港、法国、英国等地的都市山水画作、他早期的水墨实验,以及他的一些抽象画作品,风格多元。在这些画作之间,信息时报记者就《羊城图赋》创作的缘由以及当代语境下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承继等问题,与徐健国展开了交流。

我希望表现出广州超脱的城市性格

信息时报:2010年您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个展“当代艺术的超越”中,展出了描绘上海图景的《申城新瑞图卷》,这件作品也在世博会主题馆展出。此次来到羊城广州,也带来了专门为广州人民创作的《羊城图赋》。您祖籍上海,会选择上海作为绘画对象是很自然的,但为什么会选择画广州呢?

徐健国:我走遍世界,对所经过的城市的人文图景只是途经与欣赏,偶然认识了南越王墓博物馆的李馆长,她是一个内蒙古人,但她对广州这片土地的热爱令我感动。她给我讲广州人的宽容、大气,带我领略广州日常生活中对幸福的朴素的理解——这些在美国是看不到的。尽管只是那么一天,我却突然对广州动了感情,看到的一草一木不再是景象,而是美。去年11月回到美国之,我用三个月的时间画了这些画,这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三个月,我希望表现出广州优雅、超脱的城市性格,于是体会到用普通的技法是不够的,比如说,借鉴了唐代画衣服花纹的技法来画烟火。中国绘画的种类以前都是垂直的,花鸟就是花鸟,山水就是山水,可是在新的题材下,必须要寻找新的绘画语言。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提高,觉得非常有意思。

信息时报:《申城新瑞图卷》是长卷,而《羊城图赋》是一组10幅的扇面,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与您对这两个城市不同的城市性格的理解有关吗?

徐健国:对于我来说,至少要在广州生活一年以上,对广州产生的理解才足以画出长卷。扇面的形状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载体——从整个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对曲线的理解是非常好,这也是受它文字本身的架构形式的一些影响,这种对曲线的理解是举世无双的。

信息时报:有人将您的画作称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内容都是当时的城市生活,绘画语言上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但我觉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就我所看到的,《清明上河图》里面画了很多人的行为活动,但是您的作品中间,我看不到人。您画城市,那么人在哪里?

徐健国:在我的眼里,这些房子婀娜多姿,有些阳刚,有些温柔,有苍老的,有些很柔美的,它很完整,都有个性,可以与之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当中,也是能够体会到人文的本质。所以我就不需要画人,但是我的画一定要看到建筑物,是体现着人的成长。心存平静,与物质世界保持距离,是我创作城市山水画的基本要诀。

用打破既定语言的方式去审美

信息时报: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如何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延续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或者说水墨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承继与嬗变。您有着深厚的中西方艺术传统,您20多年来的这种城市山水画的美学实验,是否是以上问题的答案?您怎么理解水墨这一最具“中国性”的媒材在当代的发展?为什么要用这种仿宋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当代的城市生活呢?这体现了怎样一种艺术构想和人文理念?

徐健国:你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当代艺术的成熟化理解。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我首先想说的是,当代绘画的语言,如果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觉得就是用一个打破既定语言的方式去审美、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话,它就是一个成熟性的东西。我认为它有非常非常强大的力量。宋,是中国文化的高峰,那个时候的软实力影响到今天的艺术界。我说的不是中国范围内,而是世界上。在西方,许多一流的艺术家都为宋代艺术叹为观止。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用笔墨技法,用这种形象的表现让他们理解中国的思维模式。我认为宋代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人说宋代是弱国,其实不是的,它的经济与文化非常发达。

信息时报:这里面其实牵涉到一个我们如何评价历史的问题。到底是像习惯的那样以成败论英雄,以国土的侵占面积来论英雄,以一场战争的成与败来论英雄呢,还是以真正的文化上达到的高度和广度。其实这是人的存在何为的问题。

徐健国:是的,所以我随着年龄慢慢体会到中国的价值核心所在的思想。所以我就是走这条路。很难走,因为像是宋元的视觉艺术,它不是用小笔画的。比如怀素,可以用如椽巨笔写出收放自如的线条,这种控制力度,在控制之中又有不控制,控制与不控制之间达到游刃有余,很难很难。我认为很有挑战性,我自己很开心,我把中国传统的一些手法进行了一些提高,然后让人们知道。因为中国山水绘画的手法越来越狭隘,越来越程式化。我这样的画就是告诉你,我们可以开拓新的题材。而且很重要的是,艺术家现在生活在当代的社会,怎么会对身边的事情不感兴趣?艺术是有感而发的。在这城市里面每天汽车一开,然后去画那个山山水水你觉得有可能吗?他见都没去见过。

信息时报:但是其实中国古代的,尤其是明清的时候,画家已经不是去看山看水了,他们是从画册到画册,我们一只燕子怎么画,两只燕子怎么颃颉,柳树的条应该怎么画,兰花的叶子要怎么折,它都是有那个标准的,有固定的程式。这种现象在今天其实依然存在。

徐健国:你讲得非常对,这就是问题出来了。这个我们慢慢就扯远了。我们讲的科学精神,这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不发生在中国,等等问题,其实都有很多很多答案的。中国的绘画是非常非常有成就的,这跟时代没关系。你到欧洲去看一个展览的话,中国的展览门可罗雀,没有人看,看一个展览和看一百个展览是一样的,都是差不多,所有的山,所有的花鸟都一样风格。从这点上,我认为广东也是。现在真正好的岭南画派哪有?我见的不是很多,但是我想超越他们。

人还是要回到自己

信息时报:所以您的展览标题——“超越当代艺术”,其实是传统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超越,还是相反?

徐健国:这个题目其实包含很多内涵,我是要去超越自己。因为我走的这条路很边缘化,很边缘化。其实,我始终感兴趣的是两种文化的结合。比如你看到这次展览中有张静物,当时我画这张画的时候主要是我要试一下中国绘画材料的边界在哪里,我要试一下中国语言的表达能力有多大。所以你看到虽然是西方的内容,但是我是用中国的笔墨画的。去美国读书的时候我已经34岁了,我不可能全盘否认我的母体文化,我只能是在我带来的文化里面,和在新的文化里面去找到结合点,找到自己的语言。

我就坚持我自己的,很多人说我现在是搞当代艺术,他其实对当代艺术的概念并不是很理解。如果是为了去打破一个既定概念的思维模式而去做一个既定概念的方式,那就已经是失败了,违背了这个本意了。人还是要回到你自己,我认为这个是中国文化给世界的贡献,因为理性虽然很重要,感性的概念也很重要。

信息时报:此次展览中有一件抽象作品《本原》,是您将在纽约的一件三维空间园林建筑作品“学人花园”转换到二维平面上来的,它的创作过程在我们看来更像是当代艺术中的行为。能讲讲这种艺术转换的过程吗?这里的“本原”,是哲学中指的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吗?这么说来,这件作品展示的是您对世界的思考吗?

徐建国:我在国外生活了28年,站在一个比较远一点的距离看的话,你就知道,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有文化有古老传统的国家,寻找自己的语境,根本是我们不希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我们身边断掉。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消失。比如说“仁义礼智信”包含了很多道理,对个性而言“温良恭俭让”这些道德品质站在一个世界的层面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生活在当代环境,就对古老的道德行为准则不感兴趣。人生的问题其实也是学术的问题,面对“人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问题,你会发现,我们祖先是非常非常仁慈的。我说的是“仁慈”,因为几乎是从每个角度每个领域他们都奉献了他们最大的智慧。近代科学的发达,几乎改变了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但是这一点不会改变: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怎么用最好的办法来和谐相处。美国人吵架就上法院,有必要吗?退后一步天地宽。他没有这个概念,我女儿现在也没有这个概念。她永远是往前去的。我们不能说这有错,但是希望能够享受人生的最大的价值的话,少了退后的能力,也很可惜。所以我为什么要画这个东西呢?我认为,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很强的社会环境里,竞争非常激烈甚至于残酷的环境下,我们还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态。

徐健国,美籍华人画家,是文革后较早涉足抽象油画的艺术家,对西方思想和绘画风格,尤其是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热爱,使他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绘画特点,创立了“城市山水画派”。

《当代艺术的超越》

时间:4月27日~5月8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