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桑奇的历史、风格与“不设像”特点

2012年05月06日 06:01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桑奇塔的佛教雕刻,与巴尔胡特、阿玛尔瓦提等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刻一样,乃是以叙事的手法,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但释迦牟尼的形象,却从不出现,而是代以法轮、菩提树、王座等与佛祖一生的重大事件有关的象征物。

缪 哲

印度的佛教胜迹,颇为中国西游的僧人所瞻礼。其中最早的,乃东晋的法显;尤为人知者,则为唐代玄奘。他们归国,记足履之所经,对重要的胜迹,有或详或略的记载。但今称的“桑奇”,即印度早期佛教的三大名迹之一,两人则未著一语。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扬之水先生蹑三藏之高风,巡礼佛国,中国文字里,始有桑奇的详细记录。但宗风沦坠,道丧千载,这本小书,已不能如法显、玄奘的游记那样,可激起信仰的波澜了。

桑奇是印度中部“中央邦”的一村庄。村的名字,代有不同;“桑奇”乃近代以来的称谓。自阿育王时代以来,村附近的小山上,便有僧人造寺起塔,为驻锡之地。稍后,阿育王又立石柱于此,镌刻护法的敕令。于是这不起眼的小山,竟僧人群集,寺塔林立,佛坝梵音,远近悉闻。这一盛状,延续千有余年,至十三世纪伊斯兰教崛起后,方沉寂下来。宗教间的斗争,本以隳庙宇、破偶像为常事。桑奇虽不僻远,却宛有佛佑,未蒙此劫。故1818年,英国人初来桑奇时,竟发现当地寺塔、石柱等,保存得颇完好。从此,桑奇作为印度早期佛教的一剧迹,便广为人知了。

印度早期的佛教胜迹,多与释迦牟尼生前的行迹有关,如成道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的鹿野苑,涅槃的拘尸伽揭等。这些地方的寺塔,便为纪念他在当地的行迹而兴造。但桑奇却不同。其所在的地方,是释迦牟尼素未履经的。它与佛教的因缘,据马歇尔推测,或与阿育王有关。如锡兰古史《大史》(Mahavamsa)中,有一则阿育王的记载,文称他为太子时,被派作乌遮衍那(Ujjayani)的总督。就任途中,他经过桑奇附近的名城毗迪沙,娶当地一富商的女儿为妻,婚后育有两男一女。其次子摩咸陀,在阿育王继位后,被派去锡兰传佛法。临行前,他去毗迪沙城探望母亲,下榻的地方,便是母亲捐造的一华美的“精舍”——亦即佛寺。这一则故事,如马歇尔说的,容或不准确,但阿育王继位的前后,桑奇已有僧侣活动,是可得而言的。因桑奇发现的实物中,有一座阿育王柱。与众多的阿育王石柱一样,这石柱的雕刻风格,亦为希腊化的伊朗式样,与印度本土的风格不同。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孔雀王朝便趋瓦解了。地方统治者倔强自雄,不遵王命。约至公元前185年,摩揭陀国的君主弗沙密多罗(Pushyamitra),弑杀孔雀王朝的末代君主,自立新君,是为史称的巽伽王朝。他的儿子阿耆尼密多罗(Agnimitra),则被派作帝国西部的总督,开府毗迪沙城。但与阿育王不同,弗沙密多罗信婆罗门教,对佛教行迫害的政策,并毁坏了桑奇的大塔。他死后,继任者的宗教政策,似有一变。如桑奇最重要的佛教建筑,便多有造于这一时期者。其中包括了二塔、三塔(不含塔门与后者的栏楯)、大塔栏楯与塔冢的外封石(塔冢初为砖封,规模也较小)及25号柱等。至于雕刻风格,则颇有印度本土艺术的古意。如浮雕无深度感,人物僵直;人物与人物间,亦缺少构图所需的关联等。除人物外,印度的本土气质,亦毕见于其华美、繁缛的植物装饰:在光滑的石面上,它们恣肆地生长、蔓延——这种装饰之美,始终是印度艺术的魅力之一。

巽伽的统治,仅维持百余年,至公元前70年,便为另一王朝取代。这个王朝,似即安达罗王朝。印度早期的本土艺术之花,便是在其统治下破蕊绽放的。桑奇遗址中最灿烂的部分,也造于此时,其中包括大塔四门,与三塔的独门。这五座门,是在短短几十年间,先后兴建的。其中最早的,乃大塔的南门。这门上有铭记,据马歇尔解读,其中一门楣当为安达罗某国王的工官捐造,年代约为公元前一世纪末(关于大塔四门与栏楯建造的年代,其实后来又有别说,总的趋势是努力将其时代往前推。这种分歧,对普通读者而言并无太大的意义,故本文仅取马歇尔的意见)。这时期桑奇的雕塑,乃其最迷人的部分之一。如背景已由早先的中性的平面,变为有深度的空间,人物仿佛可动转于其上。意义的表达,也更真实,更真挚了。这一进步,或有希腊化艺术影响的因素,但如马歇尔说的:

从本质上说,这是印度本土的艺术。它根发于印度人的心灵与信仰,雄辩地表述了其精神的信念,及其与自然深切而本真的共鸣。它不做作,不超验,它的目的,是颂扬宗教,而非给精神的观念披上形式的外衣。它以雕刻家的凿子所能麾使的最单纯、最富表现力的语言,讲述着佛教的故事。恰因这种单纯与无所掩饰的真挚,它真实道出了印度人的心灵的声音,使之直到今天,仍可打动我们。

安达罗王朝在桑奇的统治,似维持到公元150年。此后至四世纪末叶,桑奇所在的地区,便一直为西娑多婆王朝(Western Kshatrapas)的领土。娑多婆家族及其后继的总督们,皆外来的征服者,并先是安息、后为贵帝国的诸侯。故艺术的趣味,似偏于北方的希腊化风格。但它与桑奇的关联,是颇薄弱的。其统治桑奇的痕迹,仅见于几尊马图拉风格的雕塑(藏当地博物馆)。

四世纪中叶,笈多王朝兴起,其影响渐及西娑多婆统治的地区。但桑奇所在的东马尔瓦地区并入其领土,似在四世纪末、即“超日王”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的时代。桑奇大塔的栏楯上,有一则笈多纪元的铭记,年代约相当于公元412-413年。铭文记载的,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一位官员捐献一村庄和若干钱给桑奇的某寺。

公元480年,白匈奴入侵,笈多王朝丧师折土,几近崩溃。但笈多王朝在东马尔瓦地区的统治,则延续到佛陀笈多、即《大唐西域记》称的觉护的时代(约公元500年)。是后,东马尔瓦地区便落入一地方土王巴努笈多(Bhanugupta)之手了。十年后,又沦为成匈奴王陀罗摩那(Toramana)的一方国。

笈多的统治,虽不足一百五十年,却是印度历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时代。印度的民族意识,在蛰伏数百年后终于苏醒。与之相伴随的,是精神、智力、与才气的迸发。在宗教领域,婆罗门教得以复兴;其“神圣语言”、即梵文,也因此成为印度的雅言。后者的流行,又导致了文学的发达,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便是我们熟悉的《沙恭达罗》——书里某些段落,正是受桑奇建筑的启发而成的。宗教、哲学、与文学之外,笈多时期的数学与天文学,也是印度文明的骄傲;其中的智力与理性之美,又见于这时期的建筑与艺术。

笈多艺术体现的,是文明的优雅,而非自然的即兴。桑奇塔中所见的原始的恣肆,这里为理性所节制。印度的艺术,虽因此丧失了自然与单纯,却获得了理性之美。这时期的雕塑,皆比例精严,对称谨饬;装饰与细节,亦克制或勿用。在早期、如桑奇塔的雕塑中,匠师犹无力把宗教的教义与信仰视觉化,故只能用讲故事的手法,去间接地传达。在笈多时代,思想、信仰与感受,仿佛获得了肉身,故是可见的、或可感知的。佛像的神采,亦在出世的超越与尘世的关怀间,获得了微妙的平衡。

笈多艺术的影响,并不限于笈多王朝:它在四到五世纪间蓄积的动量,一直持续到七世纪末叶。影响的范围,也远及印度之外:我国北齐与东南亚吴哥时期的佛教雕塑中,皆有其痕迹。

笈多雕塑艺术在桑奇的遗存,是颇少见的。目前可知的,似只有几尊单体雕塑(藏当地博物馆)。其中笈多的气度虽未失,但风格已程式化。由阿旃陀地区的壁画看,笈多艺术的精华,也体现于其绘画。但桑奇笈多时代的庙宇装饰,皆荡然无存,它的弘丽华美,今只能存之想象了。

白匈奴在印度的统治,崩溃于528年。是后至1023年,除七世纪中叶戒日王短暂统治外,桑奇所在的印度北方,一直方国林立,征战不已。印度的元气,也在纷争中消耗殆尽。这一时期的建筑与雕塑,桑奇有许多。其中包括马歇尔编号为43-50的一组建筑,及大量的单体圆雕、浮雕与小塔等。在这里,印度佛教艺术的衰败之痕,是望而可晓的。如这一时期最壮观的建筑、即马歇尔编作45号的庙宇,便颇见印度教凌佛教而上的痕迹,与其艺术与笈多艺术的巨大鸿沟。它华丽而浮夸,与笈多的克制与理性,迥不同风。笈多艺术所建立的主题与装饰的平衡,这里被打破了。装饰的冲动,再次变得无节制,同时也失去了桑奇的自然与淳朴,结果便沦于野性的狂欢了。

十三世纪后,随着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兴起,梵音佛呗,渐息于桑奇。似早在笈多时代以来,其附近的毗迪沙城便已废弃,取代它的,是不远处的比尔沙城。后者在印度晚期的历史中,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故三次遭到穆斯林劫掠,佛寺也被毁。桑奇的遗址距比尔沙城,虽只有五英里,却竟保完了下来。1818年,英国人泰勒来到这里,第一次“发现”了这一宏伟的佛教遗址。大塔的四门,当时只有南门仆倒,其余皆立于原址。塔的“覆钵”形顶,也未被扰动;基坛上的栏楯,也部分犹存。二塔、三塔的情况也类似;二塔的附近,还有八个小塔与若干建筑,唯保存情况未明。泰勒虽非学者,亦非考古学家,却立即意识到了这遗址的魅力与价值。于是桑奇遗址被“发现”的消息,便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古物学者、考古学家与各色的寻宝人。各种踏勘报告亦纷纷出版,其中最著名的,是康宁汉的(A Cunningham)的《比尔沙佛塔》(Bhilsa Topes,1854),佛格森(Fergusson)的《树与蛇的崇拜》(Tree and Serpent Worship,1868), 与梅塞的(Maisey)的《桑奇与其遗址》(Sanchi and Its Remains,1892)。但对桑奇的兴趣,也破坏了其遗址。如1822年,印英政府的约翰逊上校从一侧破开大塔,欲探究竟,结果给大塔带来了无可复原的破坏。作为踏勘、记录与传播桑奇的功臣,康宁汉对桑奇的破坏,又尤为致命。他生活在西方考古学已渐昌明的时代,对地层之为历史信息的记录,却无所知。故1851年他对二塔、三塔的发掘,便几同一浩劫。业余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桑奇 大塔 印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