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公平交流的另一种可能

2012年05月20日 04:08
来源:信息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藤原赛门《镜像舞台》录像装置。

《十一日谈》局部。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专访杨诘苍

从5月14日到6月6日,艺术家杨诘苍个展“十一日谈”在深圳华·美术馆举行。整间深圳华·美术馆成为了一座由陶制群雕组成的山林。300尊大大小小的动物雕塑错落有致地安放在一楼,这些不同种属的动物彼此互动,或自由交欢,或亲密相处。这件作品叫“十一日谈”,与此次展览同名,也是展览中最主要的一个系列作品。它的作者、1956年出生于佛山、现生活在巴黎和海德堡的艺术家杨诘苍,继1988年在广州举办《第九期星河展》个展之,时隔25年重返广东举办了这次个展。许多年前,杨诘苍有件作品,装置影像“广东王”,这件作品此次也出现在了展馆二楼,在它的对面是那件众所周知的“艺术家还要再努力”。三楼的泥塑稿与绘画,像是对一楼的某种回应——艺术家通过作品展现了一对对个体形式各异的互动交流,包括艺术家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样式描绘出来的景色表现的是一种普世而永恒的自然风光。他的妻子、艺术批评家杨天娜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杨诘苍所创造的这片保证公平交流的幻境,让我反思如今这所谓全球化的世界。”

在第十一日,用美对抗灾难

杨诘苍告诉我,这些陶塑是他在石湾制作的。就如他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粤语之美那样,他深爱广东,并且乐于将本地资源整合到他的艺术创作中。这组陶塑群雕之后,占据了一楼展厅整面墙壁的,是一件同题的中国传统工笔画。这系列绢本素描是杨诘苍来到华·美术馆之后结合展览空间而创作的,内容也是一组一组不同种类的动物、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天堂般的互动。画中山岭间遍布种类各异的动物,虎、兔、熊、狗、鸟、马、猴、鹿……不同动物之间皆是和谐共处、呢喃亲密、嬉戏交欢。笔法精炼流畅、动物描绘微妙尽致、灵动多姿。充满新鲜和好奇的初识、快乐的交流和欢愉的交配。界限、差异和偏见在这里毫无踪影,而平等的互动、关怀和爱则无处不在。

杨诘苍的“十一日谈”灵感源于意大利小说家薄伽丘的小说集《十日谈》。当然这不是说他从故事集中某个具体的故事取得图解的兴趣。“《十日谈》的背景是城市爆发了黑死病,最后十个逃亡者逃出城外。在这种充满危机和灾难性的背景下,人类怎么办呢?他们选择讲故事,讲美好的东西,讲想象中的欢愉与爱,用文化、用精神力量去对抗现世灾难。这个大的结构是很美的,我吸取的就是这部中世纪著作的寓言意义,而不是某个人物讲的具体故事。”

他曾在与拉里斯·弗洛吉尔的对话中,提到过这系列作品的创作初衷:2007~2008年间,全球金融危机让他看到了危机语境下的集体暴力的产生。他试图用另一种方式去表现这种危机下的和谐,即不同的动物跨种族交欢的场景。然而他的妻子杨天娜某天画出的一些手稿,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亲密关系。“我觉得这种感觉很对,于是它变成了现在的整个作品。今天展出的这些,应该视作我这一系列作品的收官。”

用毛笔,完成自我

然而,在杨天娜执笔的展览前言中,也提到了“一切的美好和可能都是由这一平衡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每一个独立行为不断更新这一平衡的定义。”在这个展览中,这些独立行为由两部影像作品展现出来。《锣》中,艺术家用头撞击铜锣,而《Duk》中,艺术家则头戴一个鸟头面具不断敲击着摄影机。这两件作品的理念来自禅宗中的“棒喝”,艺术家的这些行为旨在启发一种更深层次的洞悉。

虽然涵盖多样媒体语言,从水墨画、书法、影像、装置、行为乃至生活本身,但杨诘苍告诉我,他用毛笔参与艺术。“用毛笔”,他强调着这个提法,以纠正我们对他关于“水墨”的界定。在他看来,毛笔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精髓的部分,“用很长时间磨练一个人的趣味,这就是‘观念’。在中国书法里,观念和形象之间也有着十分复杂且微妙的关系,过去的人会从一个人的字中看出你的技巧和气味,看出你和他是不是同类,他看你的字就知道你会不会成为他的朋友,现在我可以做到这点。”

所以他也不考虑在作品旁边附上帮助观众理解的说明:“工作人员问我每件作品怎么解释,我自己每天的解释也不同,不可以给观众一个标签。我考虑的是怎么超越自己,如果你心正、意诚、身修,他们会跟上来。”

利用败笔,依然可以创作

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给我讲了件趣事,在展览开幕前的半个月中,杨诘苍在华·美术馆创作那幅绢本白描,不知出了什么纰漏,两个来馆参观的学美术的学生发现了这幅未完成的画,兴致勃勃地在上面添画了一对小企鹅——后来他们解释说那是一对鸳鸯。馆方发现之后感到事情严重,生怕整张作品已经被破坏,展览要延期,两个学生也吓得不轻。杨诘苍很温和地处理了这件事——他鼓励了这对学生,让他们来馆跟随自己创作,并且指点他们造型的问题。谈到这件事时,杨诘苍说,“没有什么事是完全不好的,是彻底毁灭的,我可以利用困惑、利用错误、利用败笔、利用灾难来创作。重要的是那两个学生,希望他们在这之后依然有画画的勇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