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走出去”,还要能“对上话”
——以“水墨之变——吴冠中作品回顾展”在美国展出为例
长城(水墨设色)上海美术馆藏 1986年 吴冠中
来宾参观展览
亦 言
“在中国,吴冠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革新创作的实验性、有时又显抽象的作品堪称中国的国宝。他在全球各大拍卖行同样大名鼎鼎,其在1973年至1974年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在去年11月拍出了逾2350万美元的高价……”不久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对正在美国纽约的亚洲协会美术馆展出的“水墨之变——吴冠中作品回顾展”进行了上述报道。《纽约时报》甚至用了大半个版的篇幅配图刊登了专题文章《中国介入国际艺术》,文章写道:“中国推进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仅来自经济的实力,现在已经转向博物馆,通过这种推动使更多的中国艺术得以在美国展出。”
这个被美国当地40多家媒体报道的展览,汇集了吴冠中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4年创作的54幅水墨代表作品,其中上海美术馆典藏的吴冠中代表作39件。这是吴冠中水墨作品首次成规模地亮相美国。作为2012年中美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展览,该展还是中美双方共同策展的项目,上海美术馆与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5年磨合、首度携手,通过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与态度,站在当前全球文化转型的历史节点上,反映了中西方美术馆新型的合作关系。它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美术拿什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如何“对上话”等问题作出了回答。
“走出去”
选择吴冠中先生的水墨作品“走出去”,是因为他的艺术呈现相对容易让西方观众感觉“熟悉亲切”。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上海美术馆研究员卢缓说:“东西方文化互动交融堪称世界性话题,西方人一样深感兴趣。此外,以往美国观众对中国艺术的了解,要么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处看中国古代艺术,要么在SOHO或是画廊看以‘波普’为主的中国当代作品,而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少有机会接触。”
吴冠中艺术是讲述20世纪中国艺术家创造“中西融合”时代命题的一个缩影,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位无法回避的标志性人物。在20世纪中国绘画面临文化冲突、价值多元、形式剧变等大环境中,吴冠中以林风眠、潘天寿、刘海粟等前辈为师,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成就了当代中国绘画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样式的新方向。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吴冠中的艺术观点与理论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他为“形式美”和“抽象美”进行的辩护,以及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激励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们的探索精神,对今天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繁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次展览另一鲜明的特点,是其由上海美术馆和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共同研究、共同策划、共同出资和共同呈现。卢缓与美方策展人、美国亚洲协会全球副总裁、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Melissa Chiu,从主题思想、文化命题到展示方式、项目实施进行了长达5年的精心策划与实施。在2010年以91岁高龄去世之前,吴冠中本人也参与了展览的策划。这种双方共同策展的方式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共享与交互的思路,也直接切入了当前全球化格局下文化的核心命题与方法。而在展览推出后,法新社撰文称,“长期以来,美国的美术馆以向其他美术馆借出展品的方式,自行策划、创办美术展。现在中国的美术馆都希望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各美术馆合作。此次合作就是一种真正的合作伙伴的关系。”
在西方人的观点中,20世纪是西方的艺术,同时也是现代性的艺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今天,当西方学者在探讨现代性的时候,他们也应该探讨中国的现代性。”
“对上话”
说起这个从2008年就开始筹备的画展,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强调:“去海外办展,不能简单展示,一定要设法让外国人看懂。中国画里的石头,不为把石头画得像,而求神似,求它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在中国画中被相提并论,可它们并非同一季节的植物,而因为有品格上的相类……这些道理,要跟外国人讲通,可得花一番工夫。回想西方现当代艺术刚来中国办展那会儿,我们也是看得一头雾水,比如一块白布怎么也是一件艺术品?觉得在开玩笑……”
眼下,轮到我们帮西方观众“看懂”中国艺术了,为此上海美术馆颇费心思。“尽管将中国画‘现代化’了的吴冠中作品,于外国人而言会有一些熟悉和亲近之感,但文化差异毕竟更多,这就要解释。”
为此,主办方特地为吴冠中的现代水墨作品一一配了宋元明清的传统水墨画,附上文字导读,将两者的观念、技法等作对比说明。“对中国画还陌生的美国观众,单看一幅作品会发懵,但当他们了解到中国画的传承关系,得知某幅作品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处在怎样一个节点、拥有怎样的特殊价值,就容易理解和认同。比如我们在吴先生的《狮子林》旁边配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要呈现构图的差异,告诉观众吴冠中如何改变了中国画家观察和表现自然的传统方式,《狮子林》里呈现的方式来自西方油画,如点对点的透视……另外展览开幕之前,我们还特意培训了近20位当地艺术爱好者做志愿者,将这些内容通过他们传达给美国观众,效果非常好。”
《华尔街日报》刊文中对于作品的解读表达了“同感”:“从1990年开始,吴冠中先生的笔触变得宽松,作品更为抽象,宛如肌腱的纹理。与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Wisteria薰衣草之雾》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如盘旋于奇异的森林之中,倍有激情澎湃之感。”
不断线
“不能不承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还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是被选择的,很多外国人只是凭着他们瞧新鲜、看热闹的意图,挑了些东西出去。办展览,也通常是对方构思,我们配合。”在李磊看来,有质量有层次的文化交流,应当能够提升别国对本国文化的尊重。“一是你得有独特性,二是你探索的问题别人也在关注,而你有自己的答案。”
当然,提高国际文化交流的质量和层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首先国人不能满足于“走出去”,而要有“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和“跟人家对上话”的追求。据了解,在本次展览开幕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和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还向美国40余家媒体专题介绍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中心的建设及开馆展览的情况。
本次展览在纽约展出至8月5日后,10月将移师休斯顿展出5个月。李磊透露,上海美术馆已与巴黎奥赛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将在未来5至10年间探索长效合作的新机制。愿这样“走出去”的展览交流获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706809
1女人心声:追求美丽是件痛苦的事 -
437124
2春天常吃10种蔬菜可帮你补足“阳气” -
431278
3美国华人圈屡现临时夫妻 专家:谈道德 -
386713
4姜培琳:从传奇超模到豪门CEO -
346637
5Gucci 2014米兰秋冬发布 -
272133
6普京绯闻女友时尚品味不输名媛 占领时 -
268855
7死亡真相:人在临死前10秒真实感受 -
203407
8肚脐形状辨疾病:哪种形状暗示有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