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摩梭人的“变”与“不变”

2012年05月24日 00:00
来源:今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在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小凉山深处,有一池清澈美丽的湖——泸沽湖,有一群神秘纯朴的人——摩梭人。泸沽湖因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而美丽,摩梭人因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遗俗而神秘。

记者最近驱车进入泸沽湖,变化最明显的是交通。过去从云南丽江去泸沽湖,要经过整整一天的艰难行程,道路狭窄,路状较差,异常颠簸,有的路段还很惊险。如今,从丽江到宁蒗县城高等级公路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金沙江沿途的十八弯等盘山路,已是有惊无险。从宁蒗县城到泸沽湖的公路也修整一新,开车只需一小时就到了。环湖公路已经全线开通,给沿湖旅游带来很大便利。据介绍,一座机场正在当地修建,届时外地游客可以坐飞机直接到泸沽湖了。

变化最直接的是群众生活。在旅游胜地落水村、里格村,家家都开了客栈,房屋都进行了翻建,都是现代化的标准间,里面电视、电话、卫生间一应俱全。不少摩梭人家买上了汽车或摩托车,过上了忙碌而充实的新生活。记者在村里看到,年轻姑娘、小伙子平时打扮时尚,从装束上很难分辨谁是摩梭人。只有到了篝火晚会和节日里,摩梭人才会盛装出席。现代化之风,分明已经吹进了过去一向闭塞的摩梭人家。

变化最深刻的是人的观念。过去摩梭人羞于经商,现在落水村、里格村家家经商,户户开店。温泉村在村委会主任阿七独支玛的带领下搞起了手工织布,每家都有了稳定收入,还把专卖店开到丽江市。阿七独支玛还有了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很多年轻的摩梭人到城里读书或工作,在外面闯世界。

摩梭人的“变”是必然的,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可贵的是,融入到摩梭人文化血脉、根植于摩梭人灵魂深处的传统没有轻易改变,这是一种文化坚守。

这种文化坚守,最直观的体现是摩梭人的独特建筑。记者看到,摩梭人的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组成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等。正房有火塘,是大家庭成员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住宿场所,花楼供年轻女子居住。在落水村,虽然家家开了客栈,增加了许多客房,但自家居住的房屋形制仍然依循传统,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

这种文化坚守,体现在摩梭人保留的风俗中。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戈瓦阿平告诉记者,摩梭文化的精髓就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摩梭人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许多家庭都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在就餐时实行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摩梭大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妇负责管理财产和分配劳动,舅舅负责教育孩子和节庆礼仪。在“走婚”中,摩梭男女建立的“阿夏”关系完全以情爱为基础,自愿结合,一旦感情不和就友好分手,没有财产、子女之争,更没有孤、寡之忧。

这种文化坚守,体现在政府有意识的保护中。据宁蒗县委负责人介绍,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都把保护摩梭人传统文化当作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在资金、项目上进行大力扶持。如今,落水村、里格村的旅游,温泉村的传统织布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吸引众多游客与商人。据阿七独支玛介绍,目前整个温泉村及周边有960多户摩梭妇女加入编织大军,温泉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示范村,为摩梭人带来可观的收入,已经有一部分摩梭女孩愿意放弃在城市的打工生活,重回泸沽湖畔大家庭,延续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摩梭人中的有识之士,在自觉地为传承摩梭传统文化而奔波。戈瓦阿平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微博,竭力让外界正确理解摩梭文化的精髓;阿七独支玛抽空就教小学生讲摩梭语,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摩梭人传统;落水村“摩梭风情园客栈”的第三代格则永都,2007年从昆明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没有选择留在城里找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协助母亲管理客栈。

格则永都和记者说:“母亲一个人管理得太累,我想多帮她分担一些。姐姐早些年已经在丽江找到一份工作,我在考大学填报专业时就考虑要回来。客栈需要人打理,大家庭也需要人来传承。” (据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摩梭 感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