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香港艺博会,摆在家门口的教材

2012年06月02日 14:22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2008年,当世界的眼光都瞩目于北京奥运会时,香港国际艺术展不声不响地开展。运营时间仅仅5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其影响力已远超内地三大艺博会:艺术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和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使得他们原本国际化的策略不得不转为打本地牌。

2012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HK12)于5月17日至2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也是被国际艺博会巨头巴塞尔艺博会收购,最后一届以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HK)之名举办的艺博会。珍贵的大师作品、世界顶级画廊、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共同装饰了这场流光溢彩的艺术秀,香港艺博会的国际范儿彰显无遗。今年的香港艺博会创下了观众人数历史新高,是有史以来参与者最多的亚洲艺博会。

在香港艺博会的光芒之下,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黯然失色,1993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是中国最早的艺博会,1996年,它以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全新面貌呈现到世人面前。今天,这个中国艺博会的元老早已风光不再。有的画廊经营者甚至称广州艺博会很“山寨”。

当“山寨货”PK上“国际范儿”,除了标榜自己的“平民化”似乎就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优势。要追赶家门口的强大竞争对手,广州艺博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向领先者学习,则是这个过程的必经之路。日前,当代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北京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顾振清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香港艺博会是一本摆在我们家门口的教材。

羊城晚报:回顾近几年的香港艺博会,您对其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有哪些?

顾振清:从展览的整体质量上来说,香港艺博会费了一番苦心去不断提升。首先,它在选择艺术家、选择艺术方案的时候非常严格。其次,在导入各种主题,丰富展览的多样性等方面上,每年都在递进,今年也更加到位。这次所展示的几个主题展在整个博览会中显得非常醒目。当然,其中也有些不理想的展位和画廊出现,但无损整个博览会质量的提高。对于这些画廊来说,这是它们在玩火自焚,明年或许就没有机会出现在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上了。

羊城晚报:香港艺博会给人感觉不仅仅是卖场,更有展览的趣味。它是何以兼顾市场目标和业界趣味的呢?

顾振清:它把当代艺术甚至是先锋艺术的作品影响力,用一种更感性的方式渗透人心。香港社会是有很强的购买力的,但就是没有被艺术作品所打动过,所以市场需求不大。对于年轻人而言,太忙于本地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博物馆或展览感受。艺博会送上门的学习机会对他们来说也是弥足珍贵。所以,欧美一线画廊如此高姿态地培育市场,正是为他们在争取未来市场的圈子和人脉。这种行为深具远见,也有很强的渗透力。他们通过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展览、最好的营销和最好的艺术教育,培育中国观众的艺术趣味。在现场,很多香港人都是第一次接触艺术,以前在书本里的知识经过耳濡目染得到深化,这将使得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潜在客户。

羊城晚报:欧美的一线画廊,通过香港艺博会的跳板,已经对中国内地大军压境。对于本土的业界来说,他们可以如何去应对?

顾振清:学习,就是学习,否则你就不要怪政策,自己的本分工作有没有做好才是关键所在。内地也有很好的本土艺术家、很好的作品、很好的艺术空间,为什么没办法做好?香港艺博会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机会,看看人家为什么把学术脉络理得那么清晰;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生意、做服务的;看看规范化的画廊参展流程是怎样的;看看国际一线画廊是怎样呈现作品的……

如果这样就地学习的机会都没有抓住的话,只会让自己变得山寨化,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送上门的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而这次主办方把亚洲画廊和国际画廊犬牙交错地布置在一起,就给了亚洲画廊一次很好的近距离的学习、模仿机会。我相信经过5-6年的学习,会有一部分的亚洲画廊真正地摸到门道、找到方法。

羊城晚报:艺博会除了卖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面值得关注?

顾振清:我们觉得艺博会只是艺术品的销售平台,但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它更是一种文化策略。以前,我们以为通过自主建设、自主创新也可以建设起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好的艺博会通过引人入胜的展示手段、文化逻辑,让人感受它的价值观正当性。

具体来说,一个人在家里摆放什么东西,即便它是廉价的,也会跟着这个价值观的方向走。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最终要夺取亚洲市场的话语权,包括定价权和解释权。而且艺术销售并不是艺博会上的现场销售那么简单。一个画廊、一个艺术家也好,跟品牌合作更多地会延伸到以后策展的合作、次级的合作、出场费的合作等等。如果一个艺术家和人家的生活理念合作,品牌故事合作,那么,占取更多的权益金,这不是那么简单地卖一些作品。这些对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营销,在香港艺博会上,也体现得非常充分。

羊城晚报:与香港艺博会几乎同时间,广州、深圳分别举行了艺术品博览交易会和文博会。它们跟香港艺博会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儿?

顾振清:我是从香港直接到的深圳,去看了文博会,整个展会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进场之后,感觉整个文博会怎么那么山寨,有地方灯展的感觉!既缺乏当代策展的理念,也没有艺术在空间的一种态度,给人一种春节游园晚会的感觉。我觉得,中国的这类博览会和香港的艺博会有不小的差距,差的不是一个级别,可能是三到四个级别。要是把他们放到一起来比较,显得特别可笑。

羊城晚报:香港艺博会的迅速崛起后,内地艺博会开始更强调本土化。

顾振清:这是互相拉开距离的举措。经过这么多年的举办,内地博览会需要找到在本土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同时也找到了消化国内市场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欧美的大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要在中国打开市场还需时日。对于国际的大画廊而言,让国内客户接受国际艺术市场还需5-10年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提前培育中国市场了。这让人看到欧美艺术市场的雄心。到最后,国际画廊肯定会牢牢地吸附住高端客户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从而占据国际市场的亚洲份额。

而对于想冲出本土、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画廊来说,即便有这样的远见,也往往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相应资本和能力做这样的培育工作。中国大陆的艺博会现在要思考它的规模和层次。如果做不了全球的国际,就做亚洲的国际,如果做不了发达国家的国际,就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必须形成准确的定位。 羊城晚报:香港艺博会的成功对内地的博览会有何启示?

顾振清:启示还是很多的。比如,从外部条件来说,如果在税务、海关、文化政策等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套,即便请来最好的藏家,做最好的展览,呈现最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不够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大陆的从业者而言,把政府政策的关打通也是重要的工作。所以,如果上海、北京等内地的博览会想继续存活下去、甚至做得更好,就必须在政策方面做更多工作。让中国大陆的体制对艺术市场有网开一面的可能。

从展览本身来说,如何布置展厅,如何更好的为艺术家服务,如何规范画廊参展流程,如何呈现作品,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朱绍杰、吴海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艺博会 巴塞尔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