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上海的短板在哪里

2012年07月03日 06:03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约翰·罗思义(John Ross)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相比,最大的短板在哪里?我认为一个是缺乏金融人才,另一个是非金融服务业比较弱。

在伦敦和纽约,有100万人口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其中有20万人是外籍人员。我所指的金融行业不仅是指银行和保险,也包括会计、律师、公关、咨询公司等。据我了解,上海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数是30万人,而其中的外籍人员数量非常少。

金融人才的缺少会影响到金融中心经营管理的成效。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有很强的管理结构。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花了300年,而纽约则经历了150年才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中国在很多事情上都发展得很快,但要想在10年或者20年内建立起国际金融中心,老实说不可能做到。

有些人问我,上海金融人才的稀缺是否与税率太高有关,我并不这样认为,伦敦和纽约的税率也很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为了帮助建设伦敦的公共设施,伦敦招聘来了纽约交通系统的前任负责人。我参与了相关聘任合同的细节协商。

在协商中,我们一开始就同意付给他与在纽约时一样的税工资——他认为英国的税率应该比纽约的高很多。但当我们计算的时候,我们发现二者并无区别。

银行家们总会抱怨税率太高,因为他们不想纳税。我曾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与其他地方相比,伦敦和纽约的税收确实非常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去其他地方,他们继续涌向纽约和伦敦,因为在这种金融中心工作的优势相当明显。我们甚至提高了伦敦的财产税并用此来修建一条新的十字铁路线,没有人因此而离开伦敦。一个很好的判断法则是看他们做了什么而非听他们说了什么——他们依然留在纽约和伦敦。

上海金融业的核心是中国人而非外国人,但是聚集中国的金融专业人士是需要时间的。当然,在由中国的金融专业人士所建立的框架体系之下,许多国外金融专业人士将会被容纳进来。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时,上海曾有过一个非常明智的想法。上海向伦敦和纽约派出团队,以此来尝试招聘人员——因为那时候在纽约和伦敦有很多失业的银行家。但是我得到的消息是,他们并不能招聘到合适类型的人员。绝大多数感兴趣的人都是二十出头的。

但若要招聘二十出头事业刚起步的人员的话,实际上招聘中国自己人更显明智。而想要大量招聘35-45岁的外国籍专业人士——他们中有大量的富有经验的人士——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对中国来说,这些人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吸引这些有经验的外籍人员?现在上海还没有发展起可以支持如此大数量的外籍专业人士在此工作的公共设施,比如为其孩子提供的教育系统。那些中国最感兴趣的有经验的外籍专业人士,绝大多数是有孩子的,虽然他们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有,但惟独良好的教育不可或缺。因此,上海得从教育、医疗、文化等诸方面同时入手,建立起一个足以吸引有经验的外籍专业人士的公共设施。

上海的另一短板是非金融服务业还比较薄弱。伦敦和纽约都是大公司主导的服务型城市。不仅有大的金融公司,也有大的非金融公司——零售、广告、媒体等。因而,上海需要经历一段创造大型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公司的阶段。你不能打造一个只有银行和许多小公司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已经有大的金融公司,比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同时还得创造非金融行业的大型服务公司——类似于新闻集团、WPP集团、沃尔玛。

强化服务业,不仅是上海而且也是中国的问题。因为发展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上海。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WPP集团就有10万员工。如果一家广告公司仅在上海开展业务,那它不可能拥有10万员工。

在我看来,上海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目前拥有的庞大资金资源,因为对金融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资金!中国每年的金融资金、储蓄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也就是中国金融系统的基础可用资金已经超过美国。

然而截至目前,中国的金融行业还没有像伦敦和纽约那样实现金融资源的集中。中国内地有两个股票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虽然金融中心在上海,但是银行的总部却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伦敦则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得以如此强大,没有别的城市可以与之媲美,原因就在于伦敦和纽约集中了相当程度的金融资源。因而,现在上海遇到的是如何将资金优势转化成制度性优势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时间。

另外上海在人民币国际业务上还不甚强大,而且这种局面短期内也很难扭转,因为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人民币还不可以完全自由兑换。中国现在的策略是将香港作为离岸中心来开展人民币国际业务。因此,如果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那么人民币国际业务就不能够集中在上海。而且我也不赞成人民币在短期内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从经济角度来看非常危险。

上海目前有两个产业发展得很好,形成了不少大公司,一个是金融业,另一个是制造业。这与纽约和伦敦不同,伦敦和纽约并不是很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是很重要的研发中心。

未来上海会发展的三个产业,我觉得是金融业、创意产业和娱乐产业。纽约和伦敦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基于它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特点。因此,我认为上海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同样的结果。■

(作者系伦敦市原副市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本文由《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柯白玮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