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支“金烛”的光芒

2012年08月02日 00: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追忆天津市汉沽文化馆群文干部俞泽良

俞泽良在一九八六年汉沽区摄影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俞泽良在一九八六年汉沽区摄影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俞泽良当年为王欢来、张国友、吴长江、王锁成、刘硕海、王芙亭(从左至右)拍摄的合影照片。

俞泽良当年为王欢来、张国友、吴长江、王锁成、刘硕海、王芙亭(从左至右)拍摄的合影照片。

俞泽良深入基层宣教、采风,累了,就这样休息一下。

俞泽良深入基层宣教、采风,累了,就这样休息一下。

一九八六年 汉沽区摄影协会成立大会

一九八六年 汉沽区摄影协会成立大会

付凤珍

编者话:文化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做到文化的传承,必须有一大批的文化传播者和守望者。在全国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就常年活跃着数以万计的群众文化辅导干部,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最基层的群众,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文明。本文所记录的是一位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的一位普通的群文干部,但我们不因为他的普通,就该忘记他为人民所做的一切。我们所以编发这样的一篇文章,无非是想表达一种态度,表达一种对那些常年耕耘在文化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的敬意!

我一直想写他,但一直没能下笔,这一拖就是两年多。这期间,我几次试图拿起笔,但每次都感觉到这笔下的沉重是我尚不能担起的分量。

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们曾经的前辈。他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榜样。尽管他已经离开我们,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他。这不仅仅在于我们今天还在继续着他未竞的事业,还在于今天汉沽文化阵地的繁荣,与他昔日所做的工作密不可分。更确切地说,他功不可没。

俞泽良,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他的履历表上这样记录着他的工作历程和业绩: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 汉沽小学美术教师;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〇年 唐山十九中美术教师;

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六一年 汉沽师范美术教师;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八一年 汉沽文化馆美术摄影工作;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五年 汉沽文化馆摄影工作;

一九九二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十佳组织工作最高奖——金烛奖;

一九九三年,国家为表彰他在文化艺术事业上做出的突出贡献,由国务院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贴荣誉。

人们忘不了生活中的他那高大的身影,那沉稳的行事风格,那永远和善、平静的脸,还有他那谦和、亲切的微笑。这微笑给过多少人鼓舞和力量,这微笑不管是面对困难还是面对荣誉,从来都不曾有过改变,这微笑中透露着他心中的博爱、为人的坦荡和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荣耀和信念。多年来,这已然成为了他标志性的笑容,成为他留给人们的最温暖的记忆,成为了他魅力的所在。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汉沽的文化艺术和当地的经济一样还处于一片落寞的状态时,是俞老师率先点燃了众多热爱艺术之人的青春之火。他主持举办了汉沽第一个美术展览,如同一声响雷带来春雨,滋润了汉沽的艺术土壤,一批热爱艺术的人开始涌现。到了八十年代,又是他最先倡导筹备成立汉沽摄影协会,那时人们普遍还对搞摄影存在偏见,认为摄影是不务正业,俞老师就不辞辛苦亲自去找每位学员的家长、摄影骨干的单位领导,苦口婆心地解说摄影艺术于社会的重要。他办讲座、开办学习班、组织摄影活动、搞影展,从而使摄影艺术不断地得到社会的认知。他还把汉沽的摄影艺术展办到了北京、天津、陕西、浙江等地,汉沽的美术、摄影活动一时间搞得红红火火。由此,汉沽的美术、摄影作品成为了最生动的宣传家乡的作品,汉沽文化馆的橱窗也成为当时最快捷的宣传阵地,这一切都为汉沽美术、摄影艺术在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以后,汉沽不仅艺术新人辈出,也派生出许多新的艺术领域。汉沽版画、汉沽刻字应运而生,它们一经出现就震惊了首都的艺术殿堂。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更是惊异于在这样一个小城镇却有着如此不同凡响的艺术奇葩。他们说那里是一片艺术的沃土,他们不知道汉沽版画的组织者刘硕海和汉沽刻字的组织者唐云来、王欢来都是俞泽良的学生。

当人们浏览那海岸渔船、盐河滩涂、田间麦浪、盐坨银山、丰收的葡萄、静谧的街道等图案的一幅幅画作时,会感受到它的独特,更会嗅到来自于那块土地的芳香。只是人们不会去深究,这片土地芳香的背后,它之所以肥沃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最先播种的是爱的种子,植入的是一颗文化工作者诚挚的爱心。

在得知俞老师逝世的消息以后,我常常有一种想拿起笔的冲动,想对自己写点什么,想对旁人说些什么,我想告诉他们一种感觉,在很多时候,当我忙于工作时,会突然觉得我们的笑容和语调有了俞老师的味道和成分。一次,我和接替俞老师工作的靳克刚老师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他连声应答说,他也有同感,很多时候,他会在不自觉中就把俞老师待人处事的态度表现在工作中、生活中,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才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的良心。他和俞老师一起工作了二十三年,既是俞老师的学生也是俞老师的同事,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当年俞老师派他骑着单车去乡村给一个他们发现的艺术苗子送借调函。那天一路上的坑洼颠得他屁股都疼,但俞老师认定那个孩子有股韧劲,又诚实,虽然基础差点,但可以培养。那时年轻的他强忍着疼骑到那个村庄完成了俞老师交给的任务。也就是俞泽良的一纸借调函,让那个男孩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最终成为了一名文化馆的干部,今天在连环画的创作上颇有成绩。这件事对靳克刚很有触动,从此他感觉到文化工作的重要。不管是一个地域还是某个个人,在其艺术萌芽的最初时候,都需要一双温暖的手臂去扶持、去呵护,俞老师在文化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中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伸出了这样一双温暖的手,把他的爱像汩汩泉水一样一点一滴地传递给爱好艺术的人,传递给他身边的人。

当每次面对他的学员和摄影骨干时,他总会忘记劳累。而求教者也享受从他那里听到的亲切话语,得到的细微关爱,因此当面对他时也会常常忘却时间。大家都愿意与他共处,与他为伍,心悦诚服地把他视为和他们一起探索艺术的带头人。

可以说在当时汉沽所有专业、非专业的摄影人都是俞泽良的学员,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他的指导和帮助。俞泽良用他的爱心,用他的艺术魅力,帮衬和成就了很多人,为社会培养了诸多的艺术人才,使他们日后取得了艺术上的可喜成绩,享受艺术为之带来的幸福快乐,其中不乏当今艺术名人、美术界上的佼佼者。俞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艺术上的所知传授给他人,这对在艺术之路上刚刚起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恩惠。而俞老师之所以施与人们这样的恩惠,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名文化工作者,一名文化馆的老师,一名共产党员。

我还记得那时在文化馆,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是最热闹的,俞老师的身边一天到晚都有学员们围绕着,向他请教问题。俞老师负责的美术组承担着馆里繁重的宣传工作,但无论多忙,俞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他轻声慢语,耐心辅导,无论对谁他都给予对方最诚恳的尊重。在人们眼中,与其说他是一名负责美术摄影工作的老师,不如说他更像一个大哥、慈父和朋友。这让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和尊严,虽然他一生不曾为官,虽然他一生没有进过专业的美术院校。

俞老师离开我们两年了,但没有人忘记他。每次当我采访他当年的学生和美术、摄影骨干时,一提起俞老师,他们大都会感怀深切,更多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并为俞老师无私的爱称道不止。而我也在每一次采访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又一次净化,并由衷地产生一种幸福感,为我们的职业,为我们的职责。

一九九二年,俞泽良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十佳组织工作最高奖——金烛奖。

金烛,喻意深远,它告诉我们,一个文化工作者,首先是爱的使者。燃烧自己,奉献自己,予人光明。

俞泽良的一生无疑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少小带着梦想离家求学,他的梦想是当一个画家,虽然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老师,但梦想却始终在他的心里。我们知道一个人心中的梦在他的生活乃至生命中的重要,为了梦想会不惜一切去追求。很多人还会记得在汉沽原西大桥的附近,当年经常有一个青年人的身影,在烈日炎炎之下架起画板作画,在这里能一览家乡的美景,青青的稻田、潺潺的蓟运河,解放家乡时战火交织的铁桥和工厂里高高的烟筒。年轻人陶醉其中,他的画笔在家乡的图画中绵延。可是多年以后,那里站着的已不再是他。

一九六一年,俞泽良从学校调到文化馆工作,本来这样的调动应该说离他少年时的专业梦想更近了。然而,他没有为了他多年所热爱的艺术谋求自己的发展,而是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他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农村、工厂、军营、学校、街道。他深入基层,到那里和农民、工人一起学习、劳动,跟他们拉家常、谈心,给他们辅导文化艺术课,挖掘他们中间的好人好事,回到单位忙于去做宣传,后来为了更及时地做好当时的宣传工作,俞泽良开始转向用摄影的方式来报道社会上的新闻以及群众间的大事小情,他为此从头开始学习摄影,自己买了很多书学习钻研摄影技术,并开始活跃在社会的最前沿,成为汉沽第一个摄影人。当他再拿起画笔时,更多的是为单位做宣传橱窗、宣传栏,在户外墙壁上画宣传画,给学员们讲课。

学员们不会忘记,俞老师经常带着他们在汉沽街道上画宣传牌,那算得上是他给学员们上的最生动的艺术培训课了。他们喜欢看老师站在脚手架上气定神闲的样子,欣赏他绘画时那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享受他对学员们既严格的要求又给予的热情鼓励,是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带他们走上艺术之路。大家尤其忘不了老师当年第一次带他们画毛主席画像的情景,那巨幅的画作给大家视觉上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因为在当年画毛主席的画像,不仅需要足够的艺术才华,更需要超凡的勇气和胆量,为此所有看他绘制这幅画像的人都为他唏嘘不已。毛主席的画像最终成功完成,让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他的学员们望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愈发地佩服他们的这位老师了。在这群孩子中间就有后来成为国内美术界知名人士的吴长江、刘硕海,他们簇拥着俞老师,心中涌出对他的敬佩之情时,也坚定了他们要走好艺术之路的脚步和信念。而俞老师在尽情地把他的艺术天分发挥在他的工作上之时,也最终为了工作而放弃了他绘画的艺术之梦。

在一次采访中,我看到了一张俞老师的照片。这张照片让人看了说不上是什么滋味。画面上是俞老师侧躺在乡下的一个宅院墙下,头枕着摄影袋,因为是黑白片,所以看不出是一天中的哪个时辰。俞老师穿着旧的中山服,身上也没有盖一件遮寒的东西,他的儿子告诉我,这是父亲和摄影骨干一起下基层拍摄作品时,摄影骨干给拍照的。为了带动美术、摄影骨干们的创作热情,俞老师经常和他们一起下基层采风、拍摄。他自己花钱买三合板,和他们一起带着干粮去农村给老乡画人物肖像、画水粉画,鼓励他们大胆地搞创作。那时的街道多是土路,无论去哪里都是一路颠簸、一路尘土飞扬。冬天里为了取景,有时要两腿踩进冰层,一边烤火、一边拍照;夏天又被蚊虫叮咬,有时赶上雨,道路泥泞,要扛着车子步行十几里,可他却乐在其中。那时俞老师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而和他一起的摄影骨干们都是年轻于他的,所以每次深入基层拍摄,累到身体支持不住了,他就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起来再拍。照片上的他躺在地上,似睡又似在闭目思索,脸上带着平静和幸福。

他热爱他的工作,为了工作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给了工作,给了他的学员和美术、摄影骨干了。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只要工作着,他就会感到幸福。

一支“金烛”的光芒是燃烧自己的光芒。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记住很多人。对父母的铭记,是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对那些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曾给予过我们指点和帮助的人,我们念念不忘的则是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给我们带来的一生的温暖。

俞老师的得意门生吴长江,一九九〇年在汉沽区为俞老师举办“俞泽良从事群文工作三十年成就展”之前给俞老师写的一封信中就充满了这样的感怀,信中句句情真意切,字字都注入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这封信也最真切地告诉了我们,一支“金烛”的光芒是怎样照亮一颗心。爱就是这样在一颗心与另一颗心间传递,爱就是这样在一代人又一代人之间延续。信的全文如下:

俞泽良先生:

来信收到了,应该首先祝贺您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普及工作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我总也忘不了十几年前在您工作室中翻看着那些旧画册、旧画报,听着您和杨景生、王芸生、杨景泰等先生关于艺术的谈话,那些画册和画报使我着迷,我喜欢您那间充满绘画颜色、画册纸张的霉味、洗像药水混合味道的工作室。它使我知道了潘天寿、齐白石、列宾、苏里柯夫,这对我的发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还记得同您一起骑车去清河农场画毛主席像,半天多一点的时间我们竟完成了一幅几米大小的画像。那个时候我的胆子也真大,画了五六面墙,在今天来说都是巨幅油画,没有那个时候的忘我和胆量也不会有我的现在。我现在倒是不如那个时候有胆量了。

记得常常听您说起您的经历,那个时候听起来很平常,但是没有您和一大批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来到汉沽施展才干,也不会有今天的文化事业,这一切在对今天的汉沽来说都是宝贵的。从您的身上我还学到了许多大方豁达的品格,使我走出家门,投学美术学府。

先生对我们来说永远是个神圣的称呼,它是学识、品格的总和,我将记着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朝着漫长的艺术之路,永不松劲。

祝画展成功!届时我将向先生赠送作品。

问刘先生和全家好!

长 江

一九九〇年四月二十日

吴长江是俞老师的得意门生,当时这个帅气的大男孩和照片上的几个男孩子都是俞老师非常看好的艺术苗子、可塑之材。俞老师在他们身上花费了不少心血,经常给他们讲课,跟他们谈心,带他们去画宣传画。在那贫瘠的年代,有这样一位如慈父般的人送给孩子们微笑,送给他们鼓励的话语还赠送他们笔和纸,这让孩子们如入幸福的港湾,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在俞老师的培养帮助下,他们不断成长起来,俞老师关注着他们,他们迈出的每一步,俞老师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多年以后在俞老师的遗物中,吴长江的这封信和照片以及刊发他这位爱徒画作的刊物都被俞老师保存得完好无缺。

俞泽良忘不了他的这些学员们,因为那是一段深刻的爱的记忆,那是他艺术梦想延续的记忆,那是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快乐的记忆。即使到了老年,他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连儿子们都不认得,当他拉着儿子的手时,喊出口的还是他当年得意门生的名字。他太爱他的学生了,唯有他们的名字他忘不了。他的长子这样说,父亲对他的学生表现的慈爱和耐心,在当时很让他们几个兄弟嫉妒,看到父亲与他的学生们一起看书学习,谈论伦勃朗的书,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散步,谈人生、谈未来,却不曾牵孩子们的手,哪怕只走一小段路,只说一会儿话,心中常常郁郁寡欢。父亲对他们的爱,好像从来没有时间表现。他们幼小的心还不能理解,父亲怎么会把爱全部给了工作,给了那些美术学员和摄影骨干了呢。

记得在区领导、文化馆同事和摄影骨干们为他获得金烛奖隆重举办的庆功会上,俞老师有一段发言,道出了他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他说:我个人的贡献只是时间的累积,“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因为我热爱群众文化工作。

作为一个群众文化艺术领域的组织者,这番言辞虽然是情理之中,但又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记得这是一位伟人说过的话。但这数年的过程,对一个人而言,它将是其青春最具绽放的年华。这数年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任劳任怨工作的过程。这数年的过程,更是一个具有良知的文化工作者不断燃烧自己释放爱的过程。坚持数年的好处就是留下一个人的美德和精神,留下人们对他的怀念和崇敬,留下一片文化艺术的百花园。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一种精神却可以流传到永远。

俞泽良为学生们铺就了爱与艺术的基石,今天已被他的学生们筑建起新的高度。他播种在人心田中的爱,在这收获的季节到来时,我们已然看到那收获中已经不仅仅是他最初施与的爱了。

刘硕海,当年俞老师的学生,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和俞老师同年获得这项荣誉,这是至今我们汉沽文化战线仅有的两位获得这个殊荣的人。是他组织创立了汉沽版画,并在其后个人投资兴建了“汉沽国际版画藏书票馆”, 建筑面积七百平方米,是集欣赏、收藏、制作、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收藏馆;是目前国内首家也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藏书票馆,馆内既有中国著名版画家的原作,也有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名家版画藏书票原作精品。

刘硕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协会副会长。二〇〇八年被评为天津市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曾任中国第九、十、十二届藏书票艺术展评委会委员,国际第三十二届藏书票双年展评委会委员。

刘硕海个人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画展,曾获《版画世界》杂志颁发的创作金牌奖,中国第九届版画展优秀作品奖,日中友协颁发的版画金牌奖,天津市鲁迅文艺奖,中国第五、六届藏书票展银牌奖,俄罗斯“MARINE96”国际展金奖,中国八九十年代版画贡献奖;

吴长江,当年俞老师的学生,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唐云来,当年俞老师的学生,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天津市书协主席、一级美术师,二〇一一年当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李孝萱,当年俞老师的学生,著名画家,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写意人物画工作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在中国水墨画上的探索和创新受到业内人士的称赞,他的画作在今天不断受到追捧;

王欢来,当年俞老师的学生,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南山刻字院院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崔茂元,当年的摄影骨干,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自由摄影师。他的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国内外重大摄影艺术展,并获金、银、铜奖,部分作品出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九八〇年,获天津鲁迅文艺奖金奖;二〇〇二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摄影师;二〇〇四年,获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金像奖是中宣部批准的电影金鸡奖、戏剧梅花奖等十三个文艺奖项之一);

靳克刚,当年俞老师的学生,后来接替俞老师负责文化馆摄影工作,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他负责摄影工作期间,热心组织群众摄影艺术活动,不存私念,甘心为人做嫁衣,在天津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美影展和第八届至第十二届群星奖美术摄影作品活动中分别获得组织奖;

张国友,当年俞老师的学生,中国美协会员、天津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此外,还有王建民、周连义、王锁成、邸天行、张金星、王芙亭、杨景泰、王云生、张庆亮、李军、卢连子、吴贺臣、苏金军、王宝响、张秋民等,他们在艺术的天地中都有不俗的成绩,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今天,汉沽的摄影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的作品跟进时代的脚步,他们用掌上的镜头抒发他们的情怀,定格在他们镜头里的都是他们对家乡无尽的爱恋。爱还在延续。

一支“金烛”的光芒是永恒的光芒。

写到这里,我开始思忖,我最初执意要写他的那种冲动的缘由慢慢地从这些文字中愈发清晰起来。其实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人生,只是觉得“金烛”的美德是我们渴望得到的一种温暖,也是我们要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给予别人的温暖。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值全国文艺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之际不久,这篇文章我想又将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在今天,我们的国家、社会需要更多这样实实在在的“金烛”,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地推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至此,我向敬爱的俞泽良老师表示我深深的敬意,也向在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中辛勤耕耘的同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