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民族文化铸警魂

2012年08月23日 11: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邹清明 郝亚鑫

中国的民族文化看西部,了解西部民族文化看云南。神奇美丽的云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独特绚烂。驻守在这里的武警云南总队官兵充分利用驻地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活动,火热的警营从此叩响了民族文化的节拍,从洱海之滨的白族大理到东巴文化盛行的纳西丽江,从彝家山寨的彝族楚雄到凤尾竹下的傣族德宏,武警官兵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广泛汲取民族文化营养,拓展民族文化细胞,提升民族文化素质,有效促进了部队日常工作的开展和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武警官兵与25个少数民族群众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奏响了一曲曲“警民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民族文化风情 扮靓彩云之南座座警营

敲起芒锣,打起脚鼓,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节奏欢快的《啦俄驼》、悠扬悦耳的巴乌演奏、铿锵有力的军歌独唱……台上,傣家姑娘同武警战士倾情演绎;台下,傣族群众与武警官兵掌声此起彼伏,傣汉一家其乐融融。这是今年“八一”节前夕,总队西双版纳支队与傣族群众一起联欢庆“八一”的一个镜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在这里,孔雀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驻守在这里的西双版纳支队针对傣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注重将民族原生态文艺引入警营,多年来,他们在官兵中开展“学习傣族历史、尊重傣族风俗、宣传傣族文化、服务傣族同胞”的活动,支队先邀请民族学院师生和阿克老寨、克木山寨的文化骨干走进警营为官兵排练具有傣家风情的警营歌舞。支队官兵编排的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景音乐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等融合民族风情的精彩节目和一大批富有傣家特色和警营文化的文艺作品登上警营舞台。

少数民族文化引入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走出部队。如今,官兵从以往的室内棋牌、屋内拉歌,转移到了户外舞蹈、村寨放歌,官兵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了: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购民族书、学民族知识,用民族文化装饰“私密空间”,扮靓警营。

谈及这一景象,总队政委王海亮深有感触地说:“倘佯在25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海洋中,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和优秀剧目,将它们融入部队、搬上舞台、走进生活,不仅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为部队培养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骨干,而且愉悦了官兵身心,凝聚了军心士气,激励了官兵斗志,催生了战斗豪情,促进了部队建设科学发展。”

警民和谐共处 促进部队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正月十五,云南德宏州潞西市中心广场,场地中央高高竖立起四块“目瑙”的图腾纹柱,太阳、山脉和弯弯曲曲的线路显而易见,在被称为“瑙双”的领舞人的带领下,男子边舞边挥动长刀,妇女抖动彩帕、彩扇,刚健明快的舞步,队形变化多端,从清晨到深夜,来自国内外嘉宾10万多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起纵歌狂欢,歌舞相谐,欢庆“2010年度中国·德宏国际目瑙纵歌节”。

“米苏瓦,囔嘿卡街纳!”(景颇族语,意为“先生,请接受检查!”)执行现场保卫任务的总队德宏支队战士杜建国一边用流利的景颇族语与过往的景颇族群众交谈,一边细心检查过往车辆和人员。支队多数官兵像杜建国一样,都掌握了景颇族日常对话用语,为圆满安保、处突任务提供了有力保证。

该支队结合部队执勤处突需要编印了《执勤常用民族语言100句》手册,购买下发了民族语言视频教材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并选派少数民族干部骨干充实到一线,利用执勤间隙逐字逐句教官兵练习掌握。由于渗入与民族语言习俗差异大,学习口语难度大,一些官兵有畏难情绪。为此,部队专门邀请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利用总队三级网为基层官兵开设“民族语言在执勤中的应用”专题辅导课程,针对个别官兵接受能力弱的实际,他们“开小灶”,鼓励他们走出去与民族群众多接触,多交谈,确保了大家民族语言学习的总体进度。

“十里不同风,百寨不同俗”。云南25个少数民族,除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风俗习惯更是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古老而庞杂。官兵通过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了对民族地域文化的了解,拓宽了知识文化视野,进一步融洽了与驻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增进了警民情谊。

“今年来,部队在遂行执勤处突、抗旱救灾、曲靖抗洪抢险和昭通、怒江、保山泥石流抢险救援和43起森林火灾扑救任务中,官兵经常运用到少数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运用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任务的圆满完成。”武警云南总队总队长王诚说。

民族文化精神 凝聚军心士气

“拉不开弓的就不算傈僳族男人,这是傈僳族人民的一句俗话,但是这句俗话,充分说明了傈僳族人民有着顽强生存、永不放弃的精神,作为与傈僳族人民同驻一地的武警官兵,同样要有这种精神,打不出好成绩的选手就不配当参赛选手!”。这是总队怒江支队组织选手参加总队2011年军事大比武前,支队长张魏红给参赛队员的动员讲话。

这个支队座落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聚居区之地,聪明、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创造了茶余饭后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秋千、顶杠、陀螺、扭扁担、投石头、跳芦笙等活动,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珍惜生活、固守热土、保卫家园的斗志。支队充分利用驻地这一民族历史精神,在官兵中大力开展“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提高官兵战斗精神”活动,他们将当地民族历史精神穿插到政治教育中,激励战士敢打必胜的信心。在今年开展的“深入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怒江支队组织官兵深入到傈僳族村寨参观当地生活风俗,参加村民民俗活动。在傈僳族竞射节上,支队战士杨永祥手拿村民射弓,瞄准10米开外的“粑粑”目标,深有感触地说:“古老的狩猎用具,如今用在武警战士手上,不像枪械操作自如,勇敢的傈僳族不愧是顽强生存、永不放弃的古老民族,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做敢打必胜的武警战士。”

扬民族传统,树民族品德,民族文化精神凝聚军心士气激励官兵拼搏进取。总队各级单位将彝族跳火绳、爬油杆、打陀螺、赛马、摔跤、斗牛,基诺族射弩、投掷、武术等25个少数民族的60余个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纳入部队教育训练,官兵们在民族文化体育氛围中寓教于乐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技能、体能素质大幅提高,促进了部队军事体育技能的大幅提高和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民族 警营 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