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当年的北京青年

2012年09月04日 05:27
来源:重庆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张弛/著名作家

过去没听过北京青年这种提法,所以听着有些怪异。在我看来,北京就是北京,青年就是青年,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过去北京也不叫北京,而是叫首都。说首都青年比较有感觉,因为当时他们自己都觉得身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举手投足,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是外省青年学习的榜样,难怪大仙说外省青年昼夜兼程,向着紫禁城飞奔。但不能空着手来,必须带上土特产,不然到了北京站也不让下火车,尽管北京什么都不缺。那么,首都有什么呢?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有故宫、长城、颐和园,有王府井大街,有景泰蓝,还有形形色色的文工团马戏团,首都青年可以连续一年不吃粗粮,那他们都吃些什么呢?当然吃果脯和茯苓夹饼啦,难怪首都青年撒尿都比别人滋得远,难怪火车快进北京站时,列车播音员的声音都颤了。

那时候的北京四季分明,早晨听鸟叫,夜间伴虫鸣,毒蛇蝎子刺猬黄鼠狼更是随时都能遇见。首都青年夏天游泳冬天滑冰,顺便拍婆子查架查琴。说到拍婆子,必须承认,北京女孩是天底下最可爱的。那时候偶尔夜不归宿也不叫夜不归宿,而是叫刷夜。刷夜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在外面惹了事,怕回家挨家长批评。那时候对视也不叫对视,叫犯照,顶嘴叫递牙,要想不被欺负,面必须有人戳着拔粪。那时的首都青年人都很自立,没有依赖感,也没听过吃青春饭一说。因为青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用不着炫耀,更不会拿它挣钱。但查架是必须的,淘气是必须的,触犯禁忌是必须的,就连最老实的孩子都打过人,手脚最笨的孩子都偷过东西,语文不及格的孩子都看过《曼娜回忆录》。我依然记得里面的表哥,每回出现都是一身白,白衣服白裤子白皮鞋,走哪儿都带着小提琴。当时光顾着羡慕了,丝毫没觉得这种格调土鳖。后来在赵宝刚的电视剧里看到了类似的场景和造型,我不得不承认我年轻时的审美出了问题。当年的首都,连同当年的首都不在了,首都青年也已悄然老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