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丝瓜的自然趣味

2012年09月17日 07:05
来源:信息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柳已青(作家)

台风过境的那天,天空阴翳,大面积的云块,被风吹着走。风,带着嗖嗖的凉意,又夹杂着几粒雨滴,落到脸上,凉凉的。去一家农贸市场买菜,买了两斤蛤蜊,一把芹菜,两根丝瓜。

手拎着盛菜的袋子,芹菜的叶子忽悠忽悠的。一转眼,看到人家篱笆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不由得驻足观看。藤蔓上开出大朵的黄花,五个花瓣紧凑,小碗口大小,中间黄色的花蕊团球状。原来是丝瓜,花朵金黄,带着雨滴,在风中晃动,美得令人惊艳,它的出现,让充满乌云的天空,平添了一抹亮色的色彩。看着丝瓜花朵摇曳,忽地,意识到,原来秋天了。

想起杜北山写丝瓜的一首诗,诗云: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青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都市里没有青砖瓦墙,没有寂寥篱户,也不会让青草疯长,但爬在铁篱笆上的丝瓜,肆意生长,藤蔓上挂着长长丝瓜,腰部微微弯,像国画用笔划出的美妙的弧线。有的丝瓜还小,顶着一朵半枯萎的黄花。

齐白石画过多幅丝瓜,清气掬人。有生活趣味,又有文人意趣。在藤蔓中垂下来,嫩黄的花朵中,有一只蜜蜂趴在其中,仿佛进入醉乡,又如高僧坐禅。另一只,一下飞走了,发出温柔的嗡嗡声。

丝瓜原产于亚洲的热带地区,云南可能是起源地之一,或者是一个驯化中心。丝瓜在唐代不多见。宋人诗中见到丝瓜。明代成为人们常吃的蔬菜。丝瓜有个很美的别名“天罗絮”,这个名字,道出丝瓜的特点,民间采用高架栽培;丝瓜干枯了,呈丝状和絮状,古人用来作洗涤之具。别人用干枯的丝瓜洗锅刷碗,陆游则用它洗刷砚台。陆游在这则生活小窍门中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丝瓜和葡萄一样,曾经是田园和庭院的符号。儿时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墙头边,都种植丝瓜和葡萄。七夕的时候,大人说,夜深人静之时,坐在葡萄架下,会听到牛郎织女的情话。那时,我想,为什么是葡萄架下,而不是丝瓜呢。我觉得,丝瓜的爬行能力比葡萄强大,如果有足够高的架子,会爬到天上去的。  

也许儿时吃了太多的丝瓜,我对丝瓜入菜,并不以为上佳。丝瓜炒蛋,一盘时令清炒而已,味道并不比韭菜苔炒蛋、西红柿炒蛋好。倒是丝瓜花炒蛋,令人神往。丝瓜和肉类相遇,味道也还不坏。不过,今人多用丝瓜做汤,青岛的餐桌上,常见丝瓜蛤蜊汤,但我以为,也难以和冬瓜蛤蜊汤相媲美。  

我欣赏丝瓜的自然趣味,传递出的节气的信息。钟读花在《丝瓜延上瓦墙生》文中写道:“秋至,一场猛,丝瓜就会花凋、叶枯。西风一吹,不几天,连藤蔓也枯了。乡下人,任枯干的丝瓜挂在藤蔓上,荏苒至深冬。雪夜岑寂,寒风一吹,室内即能听见干丝瓜拍打墙壁的声响,别有一番苦寒萧索的滋味。”

丝瓜经霜,就有秋天萧瑟的意味。宋代诗人赵梅隐《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瘐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草木一季,人生一世,都有黄花褪束绿身长的青春时光,都有虚瘐得来成一捻的寂寥晚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丝瓜 藤蔓 乡下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