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彭学明:这个时代弄丢娘的不止我一人

2012年09月23日 14:05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羊城晚报记者 黄咏梅

活到一百岁都需要有一个母亲

羊城晚报:你的这本纪实散文《娘》(全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学者将它称为“中国版的高尔基《母亲》和卢梭《忏悔录》”。据说,不少单位都团购这本书,书中娘的故事全部都真实的吗?

彭学明:书中的娘是完全真实的娘。书中娘的点点滴滴和我的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写照和记录。我是在书中给娘讲心里话,是在与娘一起回忆母子的点点滴滴,我担心稍不真实,娘就不知道我说什么。我的娘本身是一个非常真实、不会掩饰、不说假话的人,所以,我也得真实、不能掩饰、不说假话。《娘》当初发表,很多读者找到我,跟我谈他们的母亲,其中很多故事非常感人。我曾经想把这些故事放在我娘身上,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娘就是我娘。

羊城晚报:我读了之后很感动,除了因为娘的坎坷之外,还因为你个人真诚的、不加掩饰的情感。

彭学明:我的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湘西女人,几个孩子的母亲。在那极为贫穷的年代,娘因为儿女几次改嫁,备受歧视和侮辱。为了我不受欺负,娘与一个寨子的人一次次地舍命打架。为了我能够读书,娘与不让我读书的继父坚决离婚。为了我多一口饭吃,娘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结果病倒瘫痪,稍微能够动弹后,又拄着双拐去田地里捡拾秋收后散落的粮食。我因饥饿偷了一次东西,娘将我绑在柜子上一顿痛打,教我做人要手脚干净。我犯了错误不敢承认嫁祸妹妹,娘将我一顿痛打,教儿子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伤天害人。我为了融进小伙伴的集体友谊中,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地讨好伙伴,娘又是将我一顿痛打,教育我做人要有骨气和骨头。我考上大学后,娘要我去感谢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教我学会感恩……娘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羊城晚报:母亲迫于生计改嫁了几次,你的成长是在几个不同的家庭完成的,你对母亲从对抗到理解,可以谈谈这个过程吗?

彭学明: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小时候,我对抗母亲和母爱,是因为母亲的几次改嫁,使得我从小备受欺负,得不到尊严,我埋怨母亲把我带到那样一个村子和那样一个家庭,从骨子里对母亲有一种耻辱感。长大后,我虽然没有了这种羞辱感,实际上还是从骨子里轻视母亲和忽略母亲,因为我总是以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爱去规范母亲,觉得母亲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指责母亲这也不该做,那也不该做,认为母亲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多管闲事,从而不愿与母亲多说一句话。对我来说,母爱太多了,多得像放多的盐,苦了,而父爱太少了,少得连父爱的一丁点滋味我都没尝过。母爱父爱的严重失衡,使得我对母爱本能地拒绝,对父爱本能地渴望,从而让母亲左右为难,含悲忍痛。直到母亲去世,我才猛然醒悟,母亲和母爱是我们人生中最伟大、无私的,也是最珍贵、重要的。特别是我联想到不少孩子从小被父母遗弃、孤苦伶仃时,我才更加明白没有母亲的日子不是人过的日子,才明白母亲走到哪把我们兄妹带到哪是怎样一种坚强和结实的爱;当生活中有时候六神无主时,当家中突然没有了母亲的影子而倍感孤惜时,我才明白人活到一百岁都需要有一个母亲!我现在才在灵魂深处认识到母亲不但是用一生养育我的人,还是我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和榜样,我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自豪。

遗憾的是,我对母亲和母爱的这种宝贵,认识太晚,醒悟太迟。就像船离开码头才知道漂泊的滋味一样,母亲去世后我才知道无依无靠的滋味。

暴露“家丑”反觉内心强大

羊城晚报:不少成了名的作家,不太愿意将自己写进作品中,你却毫不掩饰自己的家事和感情的龃龉,从父亲抛弃母亲和自己,母亲跟父亲讨要抚养费写起,一直写到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幡然醒悟、泣血忏悔和灵魂救赎,你不怕露“丑”?

彭学明:其实,谁没有自己人性的小处和私处呢?我敢于把自己人性的不足暴露在大众面前,不是我多么了不起和伟大,而是我在写作时,是用我的全部真情在写作。我是通过我的笔和心,给娘说话,向娘检讨,让娘放心。我必须毫不留情地刀剖自己,越痛快淋漓,越灵魂安宁,越知耻,越后勇。所以,我的内心就自然而然强大了。如果说,我的知耻而后勇,能够换来人们的警醒和觉悟,那我自毁形象似的解剖没有什么后怕的。我只怕人们重蹈我的覆辙,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错误。

羊城晚报:你对娘既有深入骨髓之爱,也有切肤之痛,对娘的深情和感激,对娘的不解和叛逆,对娘的伤害和愧疚,对娘的悲痛和忏悔,始终充溢其间。相信很多子女跟父母都有类似的问题,导致很多事情往往在“来不及”的后悔中自责,子女跟父母如何相处,你有什么心得?

彭学明:我不是家庭伦理学专家,我对母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没做过仔细的研究。但我在与同学和同事们的交往中,感觉到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相互理解和沟通。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完全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从而产生沟通障碍,导致心灵隔阂。父母和孩子都容易想当然地以为“我是你最亲的人,你就应该怎样怎样,不该怎样怎样”,而一旦没有按照各自的意图去做,就觉得埋怨、伤心和失望。长此以往,就相互都不好多说,或者不愿意多说。还有,父母和孩子,往往会用一种自以为是的爱去规范对方,甚至强迫对方,对方又不愿意胁从这种爱,这样就会慢慢地麻木成冷战,或者激发成大战。如此,往往最亲的人,成了最难相处的人。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必要求孩子太多,不要把自己曾经的梦想放在孩子的身上,那会成为孩子的包袱。同样,孩子长大后,也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父母身上,不要以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去强迫改变父母一辈子的人生理念。

对父母都应有一段忏悔史

羊城晚报: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了命运,所谓功成名就,却发出了“把娘弄丢了”的感慨,为什么?

彭学明:娘在世时,我虽然随着工作的调动走到哪把娘带到哪,实际上我的心从没与娘靠近过,我在意朋友的感受、同事的感受、妻子的感受和领导的感受,却从没在意母亲的感受。我不敢怠慢朋友、同事、妻子和领导,却就是有意无意地怠慢生我养我的母亲。之所以不敢怠慢朋友、同事和领导,是因为还抱着功利和奢望,想着能够升官发财,有大好前程。

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弄丢娘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代人甚至一个社会。我们有多少人不敢怠慢同事、朋友和领导,却在怠慢娘?我们有多少人不敢亏欠儿女,却在亏欠娘?于朋友、同事和领导,我们如果有什么事没做好,总怕他们对自己不好,特别是怕领导对自己不好,而于父母,我们如果有什么事没做好,我们何曾想过父母不好?我们人在江湖,陪不尽的官人、友人和情人,是否想过应该好好陪陪父母大人?我们不但弄丢了父母纯朴的情感、平静的生活,也弄丢了父母完整的世界和美好的精神品质。我们都亏欠父母太多,只是亏欠的程度不一样。对于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段忏悔史。

羊城晚报:现代社会对于孝文化的宣传以及亲情教育的程度似乎不够,冷漠、啃老、空巢等关键词成为老龄化社会主要问题,你怎么看?

彭学明:这是一个社会病,也是一个时代病。我们对孝亲文化的宣传教育不是似乎不够,而是严重缺失。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把孝亲文化的宣传教育当做人类的社会功能,而是当做个人的家务事。那些孝顺父母、珍惜亲情的人,往往得不到鼓励,那些虐待父母、不珍惜亲情的人,更得不到惩罚。感恩教育,是我们应该从小就上的必修课。首先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样式进行教育,潜移默化,比如语文教材,就可以选跟感恩和孝亲有关的文学作品。其次是通过行政措施鼓励弘扬。

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亲情在利益面前都变得如此脆弱时,友情、爱情等其他情感在利益面前就更加不堪一击,亲人与亲人之间都没有或缺乏爱与善了,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还会有多少爱和善?老人摔倒了关我什么事?我救了你不但不落好,还被诬陷和敲诈,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仁爱之心、向善之德,但往往沉睡着,需要激发和激活,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土壤、需要浇灌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现在急需做的就是这个激发和激活的培植过程。

黄咏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老人 摔倒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