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从“少年艺梦”到“视觉意象”

2012年10月08日 06:12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陈燮君油画作品 《出行》

  陈燮君油画作品 《出行》

人生六十,正值筹备“视觉意象——陈燮君油画展”之际,溯望艺术人生,不禁感慨万千。“视觉意象油画展”的作品时间跨度较大,其中大部分也是在各个艺术创作时期的油画代表作,此外,还新创作了十多幅灵感来自唐代壁画的作品,其题材则分为宫女图、狩猎图和马球图三大类。

陈燮君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是宋代潘阆之词《酒泉子》。人生六十,正值筹备“视觉意象——陈燮君油画展”之际,溯望艺术人生,回顾筹展历程,不禁感慨万千。

“视觉意象油画展”的作品时间跨度较大。所选的早期油画作品《自编教材》创作于1971年,已历时40多年。也有1979年的作品《青春的色彩》、1980年的作品《似曾相识》、1989年的作品《梦中》……展览所选的作品大部分是各个艺术创作时期的油画代表作,也新创作了十多幅唐代壁画,尺幅分别为1.5米×1.8米和1.2米×1.5米,题材为宫女图、狩猎图和马球图三大类。

回顾自己的从艺历程,一为“少年放飞艺梦期”,从1956年至1967年。学龄前的1956年,我父亲开始培养我画画,在这一年,已拿起小板凳,背上小画夹,在外滩公园(为黄浦公园)眺望海关大楼,开始画写生。小学时期的艺术教育对人的一生极其重要。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学校就有美术书法组的活动,有科学的艺术启蒙,有户外的建筑和风景写生活动。由于校址和家居都在外滩一带,外滩雄伟的建筑群,黄浦江上色彩绚丽的客轮和货轮,圆明园路上的绿枝穿出篱笆、间有乳白色洋式建筑的英国领事馆和行人三二、静谧宜居的特有氛围,滇池路口的一片暗紫红的历史建筑,外白渡桥桥墩边的划船俱乐部的旧址和小教堂,有蓝绿屋顶和西风建筑雕饰的邮电大楼等,都是百画不厌的写生对象。我家就住圆明园路外贸广告公司楼上,是安培洋行旧址。楼内公共空间相互穿插,二楼三楼楼梯宽敞而迂回,四楼大阳台直面英国领事馆的绿色空间,远眺外滩,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浦江的粼粼波光和穿梭船只,现在想来,对于绘画透视空间的最初启蒙与写生这些趣味空间和大视觉息息相关。更为幸运的是,在这幢楼里生活了五十多年,与当年在外贸广告公司工作的许多艺术家频繁接触,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绘画上从小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许多年后,徐昌酩先生回忆起这段历史还兴奋异常,说是看着我成长,每当暑期来临,除了看我画画,还在(楼里)上上下下时听我坐在三楼窗台边弹琵琶呢!由于和陈逸鸣是小学一年级同学,住在同一街区,同属一个温课小组,加上有共同的书画爱好,从那时开始,我们两家就保持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到少年宫学习书画,我们一定结伴而行。在绘画上自然是得到了逸飞先生的很大帮助,那时就经常看逸飞在圆明园路、滇池路一带写生,许多年后在纽约逸飞先生画室中,还成为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浔阳余韵》的首批观赏者。在那个时期,父亲还专门请了施南池、吴野洲、胡成荣先生分别指导我画山水、花鸟、走兽。当然,回忆“少年放飞艺梦期”,不能不提中小学的墙报、黑板报和各类书画竞赛,这些都是放飞艺术梦想的平台,有效地激励自己在艺术之路健康成长。

从1968年到1994年为“青年创作期”。我于1968年被分配进入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一家电表厂工作,在生产一线时间不长,继而有幸从事航空导航计算机设计研制,使以后的艺术创作具有更广袤的空间视野和想像力。这一时期,进入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美术组,有了正规进行绘画训练、定期组织创作实践和交流的团队与平台。吴冰玉老师来自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她对这个创作组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时与各画种创作人员、出版社、报社有了紧密接触。我创作了油画《自编教材》等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当时每周有一天时间到上海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六厂、十三厂、元件五厂等系统内的基层单位写生、创作,这个团队保持了长期的艺术友情,今天已发展壮大,成立了绿洲书画院,年年进行展览和创作交流,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教授和专家。这一时期,有许多艺术之夜是在工人文化宫度过的,画素描,搞创作,熟悉和融入了艺术文脉。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图书馆是勤跑之处,那里有许多艺术活动,也集中了难得的美术资料。1979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先后担任学术情报研究所哲学研究室副主任、院图书馆馆长等,从事哲学、美术理论和新学科研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创作了不少书画作品。1960年代末期,我非常有幸地结识了孔柏基先生,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友情交往。每次到孔先生家,都能看到他的新作。每次与孔先生接触,都被他的不折不挠的艺术精神激励。孔先生当时已积极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洋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方法的结合,从汉砖石刻、书法碑帖、古墓壁画、民间木刻、皮影戏等造型研究到敦煌、龙门、永乐宫等传统艺术宝库的现场观摩写生,进行了大量积累。他在固体油画上异军突起,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开辟出富于个性的表现领域,在“铺、揉、盖、敷、刮、挫、勾”等方法上积淀了自己独到的绘画经验。他在纸上油画上的成就令人瞩目。他用液体油画颜料在中国皮纸、宣纸和西式各种纸上恣意作画,精心收拾,力透纸背,滋润渗化,情思悠悠,尽收神奇。与孔先生的密切交往,为自己的绘画创作不断增添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这一时期,除了继续得到施南池、吴野洲先生的艺术指点外,胡问遂、沈柔坚先生给我的帮助使我终身受益。1990年至1991年,我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当访问学者,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其间创作了大量油画、水彩画作品,在圣路易斯艺术画廊举办了“陈燮君旅美画展”。当时还经常参加圣路易斯艺术家小组美术交流活动,88岁高龄的美国著名水彩画家安娜十分喜爱我的水彩画,我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她留念,她也把自己的作品相赠,这在当时美国艺术家们看来,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

从1995年到2007年,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三次变化。1995年,调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担任副馆长、副所长。1999年,调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博物馆,担任市文管委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从事博物馆学和书画研究。从2004年1月开始,在继续担任市文管委和上海博物馆工作的同时,又多了一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要领导工作的担子。工作量大了,白天根本坐不下来,几乎没有双休日、假节日。但是,文化文博广播影视工作的实际帮助自己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视野,进一步调动了创作激情。这一时期得到了顾廷龙先生、陈佩秋先生、程十发先生、周慧珺老师、汪观清先生的精心指导。乐震文先生给予许多帮助。与剑非、尹中先生谈天说艺,个人展览先后在上海、横滨、奥地利萨尔兹堡、拉萨等城市举行。

2008年,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被聘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兼职教授。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个人艺术生命进入了“世博创作实践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世博创作实践期”的绘画创作特色和理论思考特点。

艺术创作之路是艰辛的,其拓展绵延当然依靠作品的一幅一幅创作,精卫填海,百折不挠。然而,艺术人生的成功,需要运筹帷幄,整体思考。这种整体思考包括绘画题材的确定、创作实践的持续、崇尚经典的追求和综合视野的拓展。“绘画题材的确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是渐成优势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拔苗助长”的;是来自于生活的,而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文博工作的实际和对世界各地的遗址的深入考察,没有对敦煌艺术的探索研究和对唐代壁画的实地求索,很难有“古风气象”系列作品的顺利创作。“雪域意象”系列作品是五次进入西藏深入调研采风的结果,是雪域的圣洁、旷达、神奇和坦诚才造就了作品的阳光、刚烈、空灵和亲和。“自然诗象”系列作品是与大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必然产物。

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机会到各国借展、考察、讲学和出席会议,深入各种自然环境进行写生创作,每到此时,都会想起孔柏基先生关于“写生自然”的深刻见解:“首先,你要相信,你所画的对象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无论是天上浮云,弥漫的风,流动的水,摇曳的树木花草,更何况是人居住的环境,都等待着和你交流,要敬仰、尊重、爱护你看到的一切、描绘的一切,自始至终,要以虔诚的心投入你的操作。其次,要全神贯注,不要被杂念干扰,更切忌有任何功利的邪念切入。第三,作画过程,力求从容、坦荡、溶入、切入;不急、不草、不火、不跳、不碎、不拗。第四,技术层面,自然加入,感觉层面,力求深入,时时刻刻注意表现内在的、精神的、感情的、感觉的部分,尽量画出看不见的、有呼吸脉搏的、有整体诉说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细节并不重要,常规并不重要,工具手段并不重要,客观评价并不重要。第五,一切思考,因人而异。”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己比较重视艺术理性对于绘画践行的引领作用,会持之以恒地用做好“艺术札记”的方法记录下创作中的瞬间感悟和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艺术札记”直接反映了“守望经典”的艺术心迹:在绘画总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体会:高度关注艺术的物理屐痕与心理轨迹、作品的有形塑造与无形气韵、艺术家的基本功与综合素质。

(本文发表有删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创作 少年艺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