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学生还没毕业就卖画这些作品算得上“潜力股”吗?
林蓝作品《春天》
林蓝作品《天长地久》
林蓝作品《清华》
黄唯理作品《翠夏无尘》
许晓彬作品《露华》
黄唯理作品《山海经NO.2》
许晓彬作品《鹅》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戴曼曼
特邀嘉宾
黄唯理
(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广东书画院院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林蓝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创作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许晓彬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广东画院第二届青年画院画家、广州画院签约画家)
嘉宾主持
赵利平
(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
大市不好,今年拍卖行的业务经理老王春拍后算了一笔账,自己经手送上拍的大名家作品,成交不到六成,反倒是一批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成交高达九成。他自觉放下身段去拜访一些三十出头的青年艺术家,没想到人家手一摊,手里已经握了一堆拍卖行的名片。
上个月在广州一小公园里举办的一场青年艺术家的小型画展,也让策展人意想不到,自己一线画廊里费尽心思,无奈生意冷清,随手拈来一个小画展,没想到开幕当天很多作品就被贴上了小红点,市场反应太好了。
一个初露锋芒的庞大市场,在艺术品市场寒风凛冽的时候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关注中青年,买消费得起的艺术品,已经成为不少机构抵御“寒冬”的一个口号。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一线名家动辄几十万元的价码,正处于成长、壮大阶段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目前价位较低,未来的升值空间非常可期。
江山代有人才出,谁才是真正的“潜力股”?面临老一辈艺术家所没有经历过的市场诱惑,聚光灯下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又该如何平衡?
说状态
中青年艺术家创新有余深度不足
赵利平: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这几年很热闹,不但名家画作价格不断蹿高,机构、藏家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收藏角度看中青年艺术家,大家关注的目的无非就是提前介入寻找“潜力股”。现在进入藏家视野的很多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都有自己的面目,在画坛已有一定声誉,最关键的是,目前作品价位较低,其价格正处在稳健的上升之中,未来升值空间很大。我们想知道,包括你们几位在内的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目前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黄唯理:前几天广东画院一个创作研讨会上,刚好大家也讲到了中青年艺术家的问题。跟老一辈相比,中青年艺术家成长在当代社会,他们的视觉点、信息量、所面对的当代世界是老一辈艺术家所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们作品的题材肯定会更加丰富,作品风格也更有新意。应该说创新,就是中青年艺术家最大的特点,他们的冲劲、他们的艺术表达,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给收藏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角度。
但我觉得,一味追求创新也是不够的,中青年艺术家目前普遍缺的,就是一个“深”字。老一辈艺术家的传统功底,还有他们的钻研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比如说在中国画这个领域,现在“诗书画印”四项全能的人就太少了。
林蓝:我也是老在惭愧自己不够深,所以一直在补课,近期补的就是书法课。以前在广州美院读国画系的时候,刚好是西方各种美术思潮风头正劲的时期。当时很想创新,总想着去叛逆,觉得可以从油画、材料这些传统之外的东西入手学习国画,去寻找新的艺术启发,没有深入领悟传统文化。后来又去北京修读设计、公共艺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伟大魅力,觉得自己的心得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后,再往回看,发现有很多高山是不可能绕过的,所以最终又回归到国画上来。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在年轻的时候,真的要经历很长时间的修为,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深厚了。但在艺术世界里,你也需要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才有可能存活,要不只会沦为山林里的一棵杂木。
黄唯理:同样是中青年艺术家,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状态不一样。体制内的艺术家,像广州美院、高校内的老师,或是像广东画院、广州画院的画家,介入市场的心态和职业画家的心态不一样。因为体制内的画家有创作的任务和教学的任务,他们不可能分心介入市场过多,因为学术是第一位的,艺术生命是第一位的。当然,他们也不会拒绝市场,如果自己的学术成果被市场所承认,得到藏家、博物馆的承认,那当然更好,但这些是次要的,不是主要的。
而职业画家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他们不可能把自己高高挂起,等到老了出名的时候再来卖画,所以他们一方面要介入市场,一方面又要提高自己,这两种人的生存状态还是有区别的。
说创作
作品需要时代的烙印
赵利平:林蓝老师的金版水墨画,墨色与用笔虽说都是传统的艺术技巧,但这种金版水墨在广东乃至全国画坛都是独树一帜的;还有许晓彬老师的画,虽然让人感觉古意盎然,但细看就会发现画的色调以及想表达的精神和意念很有新意。这种时代的烙印,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个人风格?
林蓝:我会画这种金版水墨其实也很偶然,刚好家里有那么一卷纸,上面是宣纸,底下是金箔,这种材料其实很多人也在用,但会觉得用得不是那么顺手,施展不开。因为我研究生念的是壁画专业,这个专业对木头、石头还有纤维等所有的材料都要去接触,这让我对材料很敏感,所以会去研究金版画。
许晓彬:我们现在说的所谓传统,也是逐步前进的。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近现代的一些作品,当今看来,有创造性的就是有时代性的,这就能塑造成功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亮点和特征。光是画得好还不够,一个有时代使命感的艺术家必须要创造出有突破性的作品。
黄唯理:我觉得作品中的时代烙印,确实很重要,因为这个可能是中青年艺术家的一个优势。时代造就了大家,在现在这么一个环境里,大家不可能像以前的画家、士大夫那样隐逸在山林里,可以很专心地画画,现在已经没有那样的环境了。所以我们的画,我们的题材,我们的思想,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看关山月的《游龙传海》等作品,就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那些油罐车,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民兵背着枪在南海巡逻,都很有时代感,如果光是欣赏他的山水和梅花,可能感觉就不过瘾了。
所以我觉得,作品中还是要有点儿时代烙印更好,这也是中青年艺术家的优势。若干年后你看一幅作品,一定会留意、欣赏到它的时代烙印,光是看画,山水千年不变,老是看肯定不过瘾。
说市场
美院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卖画
赵利平:现在有个现象,我觉得很值得我们探讨。昨天见了一位藏家,他说以前很多美院的学生毕业后都会“养鸭仔”,要养到画出一定水平或者有了小名气后才开始卖画。但现在不用“养鸭仔”了,很多学生还在校或者一毕业,就有人上门来买画了。最近广东省文化厅还引入了一个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征集到全国九大美院的应届毕业生作品,搭建起这么一个平台帮助大学生艺术创作群体走向市场,也让消费者以相对实惠的价格买到画。青年艺术家这么早就介入市场,到底好不好?
林蓝:现在广州美院的确多了很多画廊或者美术经纪机构,他们甚至在学生毕业创作之前,就已经介入到学生毕业作品的收藏了。大多数的操作方法,是用奖学金的方式去搜罗大批又新又好的作品。他们也发掘新人,寻找“潜力股”。
这种模式,我觉得是对的。艺术产业是一个链条,创作只是起端,接下来是经纪人、画廊、收藏家,终极是博物馆、美术馆。至于培育的时间,我觉得跟种地一样,三造的米和一造的米都能吃,只不过三造的可能没有一造的好吃,但培育时间的长短,还要看个人。
许晓彬:学生时期的作品可以受到市场的青睐固然有好的方面,但我觉得这种培育速度太速成了。特别是中国画这么一种传统绘画,研习传统对于求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传统是一个宝库,要融入精读细细体会才能发展得持久。通俗来说就好像打太极一样,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慢慢体会出当中的韵味和劲道。所以我觉得进入市场的时间,是要谨慎考虑的。过早介入的话,个人风格容易被固化,创作必然会受影响。创作和市场应该相辅相成、水到渠成才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学识积累之后进入市场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也必然会持久。
黄唯理:对于藏家来讲,越早介入肯定越好。而学生卖点画,解决生存问题,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么早介入市场对个人的艺术生涯会不会产生影响,我觉得还是由时间来检验吧。毕竟时代不同了,不像以前非得多少年苦读之后才能出成果。但如果要对年青画家说,我觉得还是谨慎为好,因为艺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在艺术上。但如果收藏家能够持续性地关注、培养新人,当然就更好了。
林蓝:市场的介入肯定会影响到艺术创作,谈个恋爱都会有影响,更何况是市场的介入。所以我觉得必须得有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自我和积累以后,再去经历市场的风浪,这样会更好一些。许老师说这个培育期必须更长一些,其实就是让自我更坚强一些。在艺术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的难题,比如说有人会说你画得不对,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变,怎么变,都会产生迷惘。
黄唯理:其实市场也不一定就是害人的,有时候把握得好,也是可以培养人的。就像扬州八怪,还有齐白石、任伯年,他们当年也都是市场培育出来的。可是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市场上,只不过是在学术的基础上,市场助推了他们一把。他们的成功,还是因为他们自身不断的练习,不断从中国文化的深度入手。只能说,画好画,就不愁没市场。但如果被市场干扰太多,那就肯定不是好事。
说收藏
如何选择“潜力股”?
赵利平:现在大家都关注“潜力股”,被藏家关注的中青年艺术家数数也挺多的了,但到底谁更有潜力,其实很多人都看不透,收藏的时候就盯着拍卖纪录,谁拍得好他就跟进买谁,这种收藏其实很不理性。
林蓝:收藏还是要看作品的学术价值,听专业的评价。
黄唯理:如果仅仅是从拍卖价格来衡量画家的价值,我觉得是一种偏颇。评价一位艺术家,我觉得还是应该看综合素质。收藏家一定要多听听艺术界的评论,多向一些德高望重的资深艺术家、收藏家请教,还可以从公正的媒体处获得一些引导和参考,再加上个人判断,这样出手就会比较稳妥一些。
现在的拍卖价有很多泡沫,不能尽信。但相对来说,广东的画家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太多的炒作,价格的泡沫水分相对比较少。
许晓彬:其实现在一些资深藏家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们看得多了,有时给你的建议也很中肯。真正的藏家,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会跟踪艺术家,跟艺术发展一起成长。
黄唯理:这就要求艺术家要不断进取,不能停留在原地,但也不能刻意营造自己所谓的风格。风格不是自己营造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心境的反映。如果风格被人承认,那这种风格可能就是好的。
许晓彬:现在有些人是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一系列作品然后四处发表,邀请评论家报道说开创出某种风格,这样的所谓风格显然就是造出来的。
黄唯理:总之归结为一句话,风格是滋养出来的,不是营造出来的。我最反对营造风格,我觉得还是要不断进取,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个人风格。
许晓彬:刚刚黄老师说风格是自然而然滋养出来的。的确,我认为:风格可以代表一个艺术家的个性。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对时代和价值判断有自我的批判标准,独立的艺术家首先应该创作出有时代意义的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进入市场后才能真正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受到藏家的青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706809
1女人心声:追求美丽是件痛苦的事 -
437124
2春天常吃10种蔬菜可帮你补足“阳气” -
431278
3美国华人圈屡现临时夫妻 专家:谈道德 -
386713
4姜培琳:从传奇超模到豪门CEO -
346637
5Gucci 2014米兰秋冬发布 -
272133
6普京绯闻女友时尚品味不输名媛 占领时 -
268855
7死亡真相:人在临死前10秒真实感受 -
203407
8肚脐形状辨疾病:哪种形状暗示有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