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南海东二公园宗祠变身农业博物馆

2012年11月14日 07:08
来源:信息时报

小朋友对农耕工具充满了好奇。桂良 摄

□信息时报记者 桂良 见习记者 吴健珊

“你知道稻子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知道蔬菜怎么种植吗?”“你能分清楚你每天所吃的粮食吗?”也许有人听到这样的问题会掩嘴而笑,但事实上很多年轻或者年幼的人都不知道答案。如果你对这一切甚是陌生,那么南海东二公园内的农业博物馆会让你找到答案,并了解到更多的农业知识。据了解,农民博物馆每周二、四工作时间免费对外开放。“这些农具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收集起来就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要思源,不要忘本。”博物馆的馆长杨定灶表示。

村委投资逾400万元

农业博物馆位于东二村的东二公园内,据了解,东二村位于南海区政府东侧,村民过去一直以耕田为主,随着城市化发展,90年代初期,村里的大部分土地被征地建设,村民也都洗脚上岸,远离农田。杨定灶介绍,当时为了响应省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号召,村里才开设了这间博物馆。农业博物馆的规模不大,设在一位唐姓家族的宗祠内,祠堂建于光绪17年,拥有过百年的历史。解放,这里曾做过学校、乡公所、供销社,直到2002年,才重新装修建成博物馆,布馆加上装修,耗资400多万,全都是由村委会出资。

走进这间宗祠就放佛走进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农耕时代,健硕的耕牛,古老的铁犁和耙子,还有那些用来照明的汽灯,打谷子用的简单机械,扁担、箩筐和锄头。整个博物馆内用农耕工具的布局呈现了整个农耕的过程。放在博物馆大厅中间的两台早期的人力消防车更是吸引眼球,杨定灶说两辆消防车可以对20米处的火灾进行抢救。

另外,在农业博物馆内展示的还有上个世纪50、60年代用于流通领域的各种票据,譬如说粮票、粮票、布票、火水证、生猪派购证等别具时代特色的物品,甚至包括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房产证。

展品收集费时半年多

55岁的唐阿姨原来就是农民,一家几口人加起来共有约10亩地,现在差不多十年没有耕地了。对于唐阿姨来说,现在的生活变了很多,打工有打工的好处,种田有种田的好处,而自己多半只是对以前的生活有所怀念。

在东二公园一位70岁的阿婆告诉记者,自己种了三十年的地,以种水稻为主,也种些瓜菜。她觉得现在不少孩子都不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办了这样一个博物馆,能够让孩子知道粮食的生产过程,懂得珍惜粮食。

据了解,农业博物馆每周二、四工作时间免费对外开放,平时来的多是在附近打工的外来工,偶尔会有学校组织学生过来参观。“这些农具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收集起来就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要思源,不要忘本。”杨定灶说。而博物馆里的这些物品也是他花了半年多时间从村民那里一件件收集过来的。建馆的时候村民已经好几年没有耕地了,失去了“用武之地”的农具烂的烂、扔的扔,好不容易才收集齐,馆内的蓑衣和水车,还是从别村收过来的。

“想不到这些以前那么普通的东西,现在都摆在博物馆了!”55岁的村民梁阿姨感慨,她耕了30几年地,后来没地之后就去做清洁工,已经十几年没有下过田了。“这些东西以前随便都可以见到,现在少见了,很多年轻人可能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

(报料人:陆先生 奖50元)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