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让现代人从传统婚俗中受到启迪”

2012年12月05日 07:15
来源:解放日报

一对新人在参观婚俗展。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本报记者 栾吟之

作为婚庆用品的银盾、搪瓷脸盆,写着毛主席语录的结婚证书……你是否见过这些反映老上海人婚俗变化的纪念品?在曹杨路510号的普陀区婚姻登记处,目前正在举办一场婚俗陈列展,一些从民间收藏者手里征集到的难得一见的展品,“能让现代人看看过去的婚俗和婚姻观,从中受到启迪”。

“解放前的结婚证书上,不仅有结婚人名字,还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的签名。”一对年轻夫妇仔细端详一张“民国三十七年”的结婚证书,十分惊讶。解放前的结婚证书形式各异,既有中华书局的版本,也有一些集团公司、同乡会印行的版本,有的结婚证书还用绢质手工着色。而一张上海著名表演艺术家、滑稽界泰斗姚慕双与爱人周佩芳的结婚证书,设计格外别致,纸面上方的牡丹硕大醒目,两侧的凤凰气势不凡,还绘有花丛、池塘和一对戏水鸳鸯。

每个时代的结婚证时都颇具时代特点。1950年推行的带有证书皮的结婚证书很受欢迎,证书色彩亮丽,整体风格预示“走进新时代”,并有用绢面装帧的红色证书皮;1952年《婚姻法》颁布那年的结婚公证书难得一见,首次将男女双方的照片贴在婚书上;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带语录的结婚证书,看起来像一面奖状,上方绘有五星红旗……

许多实物展品透出上海人重视婚姻、重视家庭的传统。如一些“驦”字贴花,就大有来头。据传,“驦”为宋代文人王安石所创,他对了一副对联“天边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和“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不但因此通过科举考试,还娶到了大户人家的女儿。洞房花烛时,王安石铺纸濡墨挥毫连写两个大喜字,从此,“驦”就成为喜庆、尤其是婚庆的吉庆符瑞。老上海人给亲朋好友送贺礼,除了送“子孙桶”、首饰盒或瓷器等,还经常送纯银打造的“保值礼品”银盾,这种婚俗礼品自清末民初就由国外传入上海又流入全国,送礼人会在银盾上刻上吉祥图案,还会特意打上一对新人的名字。

婚俗嫁娶习俗中,婚联和贺词最有文化气息。“亲友馈赠婚联为贺,不仅典雅,还很有意义,”一名老年参观者告诉记者,婚联要根据张贴场所特别撰制,还常常把一对新人的姓名嵌入对联。有一组展出的婚联上写着“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这暗指结婚的时节在夏季,如果婚礼是在冬季举行,那婚联可能就会是‘皓月描来双燕影,寒映出并头梅’。

如今,亲朋好友给新人送上红包都写上“婚姻美满,早生贵子”,这在过去行不通。以前,送红包用词也很讲究,比如送给女方的书写“灿妆之敬”、“妆奁”,送给男方的则写“燕尔之敬”、“花灼之敬”。红包还有各种称呼,比如新娘在出嫁前,母亲为其梳头美容,送给女儿“上头”红包,新郎上女方娶亲要给女方递上“开门”红包、“兄弟”红包,新郎扶新娘上花轿给轿夫们送“移步”红包;夫家布置洞房时还要在床铺上放“安床”红包,祝新娘早生贵子。

新闻链接

倡导“重登记,轻仪式”

在普陀区婚姻登记处,一对刚刚参观完婚俗陈列展的年轻新人,来到同一幢楼里的颁证大厅,举行了一个简易的颁证仪式。“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这对“85”新人在颁证员的见证下,庄重宣读结婚誓词、拍照留念。

“我们可以在颁证大厅里为新人举办特别典礼,希望倡导‘重登记,轻仪式’的风俗。”普陀区民政局局长倪辉说,普陀区把整个颁证大厅装修得富丽堂皇,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在这里举办庄重的登记仪式,以此加深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程度,同时倡导婚宴简便环保。“这个出发点,与举办婚俗陈列展如出一辙。”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