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创新旅游产品要找准“文化脉络”

2013年03月16日 07:02
来源:湖南日报

叶文智代表

本报记者 陈亚静

【声音】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不断推出丰富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八方游客。

“这些年,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天门狐仙》等文艺演出持续火爆。这就是将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打好‘文化牌’的成功案例,推陈出新走出了转型发展的路子。”全国人大代表、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说。

数据显示,凤凰古城旅游开发10余年来,年游客接待量从最初不到60万人次猛增到600万人次,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预计今年还将迎来新一轮游客高速增长。当年静谧安详的古城已是游客如织、接踵摩肩。

“很多旅游景区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就是开发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发有限的旅游资源与大幅增多的游客容量之间的矛盾,使人们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叶文智分析认为,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游客被吸引过来,体验之大为失望,可能好几年都不会选择这个景区。

“如何引得来、留得住、唤得回?还得靠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现资源的立体开发、产业的健康发展。”叶文智说。

【背景】

旅游产业面临资源保护开发与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我国的很多旅游景点都面临一种尴尬:因为游客接待量激增,景区的承载能力遭遇挑战。叶文智认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活“文化”这篇文章。

在凤凰古城,当地正在筹建“烟雨凤凰”项目,选址在凤凰古城6.4公里外,沿沱江两岸建设一个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的新镇,把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再整合,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重建一个新的凤凰,而不是复制。”叶文智反复强调。他说,在对凤凰古城实施开发之初,就对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最终使这座“中国最美小城”,成功从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里“走”出来。面对激增的游客量,当地决定还是从旅游景区的“文化脉络”着手:通过研究发现,80后、90后已经成为游客主体,他们对娱乐休闲文化有更高的要求,但在古城的中心区,再做调整、改动无疑会破坏山水资源,因此,把目光投向了“烟雨凤凰”项目,利用古城周边的荒地扩展古镇旅游的内涵,在规划中,将休闲娱乐与民族文化“打捆”进行包装,希望用更多适合现代旅游的外延产品丰富旅游内涵,带来古城的二次腾飞。

【建议】

创新旅游产品,要读懂这片山水、读懂游客的心。

叶文智说,跟着课本旅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创新旅游产品要与时俱进,找准了旅游资源的“文化脉络”和游客的核心需求,旅游产品才能真正使景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叶文智建议,要把握好文化这一旅游的根和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人文、自然等优势,实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景区内涵的高度统一,依托“湘西”、“张家界”等知名旅游品牌,加大省内外、国内外在旅游资源、产品包装、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整合力度;要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以此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和区域协调发展。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