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只有专业才能跨界

2013年03月20日 01:26
来源:京华时报

潘公凯在空间装置作品《坐忘之舟》前。

3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个展“弥散与生成”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水墨画、装置、史论、建筑四个板块,全面显示出潘公凯多足跨界成果。日前,潘公凯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展览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为当前文化情境中增添学术气氛。作为潘天寿之子,潘公凯称父亲一笔也没有教他绘画,他的绘画多是自学成才。

妙语连珠

报道可以灵活点儿,别成一个领导在那儿说话。

每个画家喜欢画什么都有一点小小的理由,其实这些理由都不重要。我比较喜欢荷花,我是杭州人,西湖里边荷花特别多,荷花秋天很好,秋天的荷花是咖啡色的,特别好看。

这个哪儿都是不对的,哪儿都是假的,哪儿都是错的,这种错构也能构出一个意境来,而且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比真的还好玩,这就是艺术的作用。

苏州的园林为什么很好看?就是近人尺度,用手一摸墙上的瓦都能摸着,很亲切。一个小圆洞门走进走出,在里边谈恋爱也很好,老头散步也很好,遛狗也很好,挺愉快的。但是你到一片大玻璃面前喝咖啡不舒服,谈恋爱也不舒服,走在那儿也觉得自己在舞台上被所有人看的感觉,没有近人的尺度,不够人性化。其实,我做建筑方案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保守的东西不一定保守,看起来先进的东西也不一定先进。我是画水墨画的,如果仅看水墨画有人觉得很保守,我可以做很先进的装置,说明我的脑袋不保守。——潘公凯

>>谈展览

生成差异抵制弥散

展览分为水墨画、装置、史论、建筑四个板块,展示空间中还穿插相关影像、文献和手稿,从各种角度全面呈现潘公凯艺术思考与实践。水墨部分展出的主体是潘公凯创作的25米水墨长卷《写西湖中所见》,是幅以西湖荷花为题材的作品;装置部分名为“错构与转念”,展出了巨型装置《坐忘之舟》等作品;建筑部分则展出的是中国美术馆新馆的设计方案,以及三亚某酒店的设计。

对于这次展览的主题“弥散与生成”,一般观众表示很难理解。潘公凯解释称“弥散与生成”这一学术涵义是从物理学演变而来的,“比如牛仔裤从美国西部走向全世界、苹果人手一部、茶叶走进千家万户等等,都是‘弥散’的结果,我希望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当中有一些不同的东西生长出来。我用这个题目来把这四个单元统一起来,看起来好像互无关联,实际上它的关联性就是统一在‘弥散’的语境下。它们想表达的目标也是相同的,就是在走向共同化的过程中作出一些异质化的东西。我认为文化人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事是有意义的。”潘公凯说。

>>说创作

创错构原理嵌入作品

此次展出的巨型装置《坐忘之舟》格外引人注目,该作品为一个蛋形宇宙舱,它置身于银河系中遨游,其尺寸比真实的宇宙舱还要大。奇怪的是,潘公凯并没有在这件作品里放入飞行员的椅子,而是把自己院长办公桌搬进来,此外还放有很多文件、电话机、矿泉水等日常用品。舷窗里面还会同时放电影,内容是飞行器在宇宙中飞行的情景,有很多星系迎面飞过来。

与装置作品呈现出的错位一样,同时展出的多幅以荷花为题材的水墨作品,同样与真实的荷花相去甚远。潘公凯采用大写意的笔墨,使得画面上的荷花似是而非。对于上述作品,潘公凯解释道:“这是一个不合逻辑

的、错误的结构,但是我是有意这样设计的。这就是我独创的错构原理。”

在潘公凯看来,他创作的这些东西生活当中都有,“银河也有,星空大家都看得到,飞行器你到航空博物馆也能看到,都是真货,但我这个哪儿都是不对的,哪儿都是假的,哪儿都是错的,是错构。但这种错构也能构出一个意境来,错的结构也能构出一个意境,而且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比真的还好玩。我想通过作品说的道理是,错构是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这是一个美学命题。”潘公凯说:“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统统是错构,这个是我原创的说法,全世界都没有,就我这么说。”

>>聊建筑

自称对建筑一直有兴趣

本次展览让观众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潘公凯——人们之前多知道他画水墨,却不知道他还钻研水墨以外的建筑、装置等,认为他也赶时髦玩起了跨界。对此,潘公凯说:“跨界是一个非常热门、时尚的口号,但要做到真正的跨界却很不容易,绝对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跨过去的。我自认为我这个展览才是真正的跨界。”潘公凯笑着说。“我可以到美术理论圈子里谈;也可以拿到中国画圈子里去谈。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我希望一旦进入一个领域,就做到专业,而不是业余选手。”

对于与建筑的渊源,以国画见长

的潘公凯回忆称,他从小对科技就有浓厚兴趣。“我的理科成绩非常好,物理完全不听课都可以考一百分。小学三年级就会制作电子管收音机,那台电子管收音机是杭州市小学生做的第一台收音机,之还被拿去参加了少年儿童科技博览会。”潘公凯接着说,建筑设计他也是从小就喜欢,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遭遇“文革”他就考建筑系了。虽然后来下乡了,但对建筑一直有兴趣。“建筑设计背后一方面要有物理知识,另外一方面要有空间感,只要把握住了这两个方面做建筑就没有问题,也不难。”他总结说。

>>劝学生

拿70%的时间学好专业

作为一位从事了多年艺术教育的央美院长,谈及现在的美术教育,潘公凯认为现在的教育很大的问题在于不专业。“学生出来以后哪一门知识掌握得都不专,拿不出做得特别好的东西。”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潘公凯认为是因为大家都想一跨界就成大师了,可自身却不够刻苦。然而这完全是一个幻觉,造成幻觉的原因是,近几百年世界上重要的科学家和对社会经济有推动作用的人多数都是跨界的,所以就给老百姓一个误导,要把全中国的孩子都培养成跨界人才。“其实这怎么可能呢?实际上从培养学生来说,我觉得我们中国需要培养大部分的专业人才、小部分的跨界人才。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比如说机械制造业、工程师,中

国缺,德国、日本这种专业工程师特别多。我一辈子就做这个杯子,我的杯子就做出来世界第一。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肯好好做杯子,一会儿想做杯子,一会儿想做皮鞋,一会儿想做帽子,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认为央美现在教育策略是正确的,学生70%的时间是学好专业,版画系就把版画做好,别三心二意,30%的时间允许学什么都可以。“不一定见过世面了就能把事办好,不是这么回事儿,还需要钻进去。这个展览我也想告诉同学们,我自己一个人还分成四块专业呢,为什么不能够把学问掌握得更专一点呢?只有专业才有条件跨界。”潘公凯说。

■记者手记

自学成才的央美院长

采访潘公凯院长,正是其个展布展的最后阶段。潘院长在现场有条不紊地指挥工人挂作品、调整灯光效果,忙到凌晨就在今日美术馆旁边的小旅馆睡一宿。

别人办展览都要专门请策展人,可潘公凯的展览全是他自己策划的。“我的展览一直都没有策展人,都是我自己做的。我是教策展人的,策展人都是我教出来的,我带策展博士生。”潘院长笑着说。

作为艺术大师潘天寿的二公子,潘公凯表示自己并没有受到父亲国画的亲授。“他一笔国画都没有教过我,一笔都没有。他只让我读古文、读诗词、写书法。”

把自己当实验品,在实践中学习,再加上兴趣爱好,自称什么都没学过,“我是中专读了两年”的潘公凯就这样“研究研究就行了”地一步步成就自己。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