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2013年03月20日 02:5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李文

最近有报道称,某高校读大二的女生,寒假找了一份家教,给一个10岁的小女孩补课。这位女大学生表示,这个小女生挺聪明,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有一天正在给她讲一道数学题,结果她一边抠着指甲一边说:“姐姐,你考大学很辛苦吧,好好学习有什么用,还不如找个有钱人嫁了。”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论调在当下社会并不陌生,而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再次听到,令人无奈唏嘘。干得好更好,还是嫁得好更好,无论说哪条路更好,这类论断式的比较,在多变而且越来越多元的社会,恐怕都是悲哀的吧?那么,我们又究竟该怎样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专题采写:记者 李文

本版配图:gettyimages

赞成者说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佳嘉和乐天这两位“80”女生,从小一起玩到大。她俩的父母辈就是私交甚好的朋友。佳嘉从小学习好,奖状一大堆。乐天的成绩却一直吊车尾。佳嘉妈一直以女儿为傲。乐天妈始终觉得在佳嘉妈面前好似低一头。考大学,成绩优异的佳嘉考取了上海的重点高校。乐天则勉强在家乡小城里上了所师范院校。两家人聚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佳嘉依旧是聚光灯光芒照射的所在,而乐天依旧是父母或明或暗的较劲中,始终输一头的那一个。

可在这之后,比较的形势却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大学毕业后,佳嘉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工作,收入虽高,压力却很大。乐天读师范时学的是舞蹈,毕业后当起了舞蹈老师,生活悠然,没几年,在小城里也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编舞。两个女生在最美好的岁月里,也都恋爱了。让父母们没想到的是,佳嘉执拗地爱上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生。男生只在某博物馆中谋得一份兼职,仍跟母亲挤住在二三十平方的陋室里。佳嘉不顾自己父母的反对,嫁给了他。而乐天,则傻人有傻福,遇到一个经济条件、事业发展都非常不错的男生,两人婚后小日子过得安适幸福,儿子也很快出生了。

另一边,佳嘉的婚姻则亮起了红灯。佳嘉婚后跟婆婆一起挤住在二十多平方米的陋室里,婆婆还要求佳嘉每个月交房租和生活费给她。而她也渐渐发现,自己所爱的男人在身心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段婚姻很快让她难以忍受。最终,她连一件衣物都没拿,选择了离开。被婚姻伤透了心的佳嘉,至今仍一个人漂泊在上海。

两家人再见面,形势发生了彻底的扭转,佳嘉妈快要愁出病来。乐天妈则有扬眉吐气的感觉,第一次反过来安慰佳嘉妈。

女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句话,起码在现在,两位妈妈都非常赞同。

(陈女士,家庭主妇。)

反对者说

嫁得好,其实是赌博

学得好是自我增值的过程,也是扩大生活交际圈子的过程。通过修学镀金,可以增加接触对象的范围,自然对嫁得好有帮助。田朴珺不读长江商学院怎么能遇见王石呢?就算是马英九的女儿,马唯中不读哈佛,怎么会遇到又帅气又能干的蔡沛然呢?没受过好的教育,素质上不去,精英们怎么看得上?

当然,学得好并不必然导致能嫁得好。如果你追求的就是找个如意郎君,相夫教子,不如把学业当成点缀和加分,不是做学问的材料,就不需要拼死攻读什么博士,不如趁年轻及时实现其他的人生目标,钓得金龟婿也算是人生目标之一嘛。在高校里,女生攻读硕士、博士的越来越多。有不少女博士,潜心钻研着就错过了最好的结婚时间,最后看透红尘,安心当起“灭绝师太”。如果学术研究工作真是自己真心所向,不婚也是应该尊重的个人活法。只是我们周遭对女人不结婚的容忍度比较低。男人不结婚则叫钻石王老五,女人不结婚则被称剩女,这很不公平。对女性而言,还有一条折中的路。即便是读博士的材料,为了不让老公有心理压力,在结婚后继续攻读。虽然男人们对娶女博士进门压力山大,可有些老公会觉得自己的老婆婚后还不断自我增值,读读书,甚至读博士,自己会很有面子。

这个问题,我其实也跟自己的老公沟通过。写在故事书里的浪漫和现实中选择合适的对象结婚,很不幸,真的是两回事。我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嫁得好或者娶得好,其实是场赌博。跟学得好不好,有没有钱或者其他一切都没有必然的关系。在选择之初,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当然是最幸运的。即便拥有这个幸运,也只是开始。谁也不知道,在未来,我们是否还会坚信自己嫁得好,过得幸福。

(肖珍,已婚公司白领,女硕士)

社会学家

婚姻市场确实存在潜规则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的婚恋观念也变得非常多元。尽管男女平等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但女性地位低下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女性在婚姻择偶中产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并不奇怪。

首先,这种想法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在人们的婚姻择偶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规则的,也可以说是潜规则。比如说“梯度选择”——男性择偶时往往更倾向选择在身高、年龄、地位、学历、收入等比自己略低的女性,而女性则恰恰相反。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规则就是“郎才女貌”,或“郎财女貌”。研究显示,男女在择偶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男性的经济状况好坏时常是女性择偶时看重的砝码。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婚姻是一种交易。在“婚姻市场”,人们如同在商品市场,都在进行交换。所不同的是,进入婚姻市场的人们既是交换的主体,又是交换的对象。人们带着一定的资源进入择偶过程,从而得到他们追求的(婚姻)回报。这里的“资源”包括社会阶层、经济地位、长相、个性等。人们根据拥有资源的多少来评估自己,同样也评估潜在的配偶。在婚姻市场中,男人女人都在博弈,每个人都力图利用自己的原始资本使自己实现收益最大化。

其次,这种想法是部分女性一种无奈的选择。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很大,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一方面,由于女性承担生育子女的责任,家务负担较重,不仅劳动效率可能不及男子,还可能因生育费用和产假福利等增加雇佣者支付的工资成本;另一方面,有些人本身就歧视女性,认为女人在能力上不如男人。因此,不少企业受追求利润和效率优先的目标的驱使,在招聘时往往优先选择男性,而在裁员时则把女性排在前面。

每年初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期。然而不少女生无心找工作,却忙着去征婚。“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日子准能行”、“嫁个好老公,胜过十年功”等已经成了目前高校部分女大学生的流行语。她们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

再次,这种想法也是个别女性一种逃避的借口。一些人会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为借口,逃避社会竞争压力,不进取,不努力,不奋斗。

(梁理文,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

两性专家

女性可选择的道路应该越来越多元

从“劳动最光荣”到“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中国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似乎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今天,后者似乎已占上风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这样一种观念的再次盛行到底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1949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女性是没有“正规职业”的,即使是在田地上与男性一起干活的女性,她们的人生舞台也被看做主要是在家庭内部。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因为“私领域”的局限而被忽略了。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政策,让中国女性走出家门,到公领域来工作,“男女都一样”既是口号,也是实践,女性解放的象征符号直接归结为“走出家门去工作”。当时,对新女性的期许是应该学得好,干得好,巾帼不让须眉,不该只围着家庭转。

提倡女性应该干得好,是给予了女性工作的权利,保障女性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伴随着对女性外出工作的推崇,是对家庭劳动价值的极端贬低,女性在家庭中劳动变得没有“价值”和意义。好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承担了很多家庭的责任。比如单位分房,比如单位办的托儿所可以让职工带着孩子上班,比如全民医疗……家务劳动与工作之间的张力因此而有所缓解。

然而,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开始退出对个人家庭生活的分担。从生、老、病、死,到孩子的看护、教育,越来越需要家庭成员自己来承担责任。同时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子女教育的强度被加强,家务劳动和家庭事务的内容和频率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个人不得不面对所有的风险,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也变得非常尖锐。

由于在传统观念里,中国的女性一直被认为是适合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的,于是,开始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妇女回家论”的大争论,提倡女性应该回到家中。

然而,今天的女性想要回归家庭既缺乏道义上的合法性,也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女性不得不一肩挑双担,家庭事务和工作一样都不能落下,女性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完全消除性别歧视,男性依然占有很多优势,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依然存在“玻璃天花板”等问题。

所谓的“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实际上是从“只有工作的女性才是有价值的女性”这样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家庭才是女性最适合待的地方”。

实际上,究竟是学得好、干得好更好,还是嫁得好更好,这种比较本身就有问题。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是给女性更多元的选择,女性可以选择学得好、干得好,也可以选择嫁得好。总有人希望以家庭为重,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保障那些选择做全职太太的女性的权利和利益;总有人觉得事业更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她在工作和家庭中面临的双重负担,提供更友好的性别发展环境。

干得好和嫁得好都是好的,两者之间不应该存在非此即彼,只能有一种的选择。国家和社会应该提供更为多元的制度环境,让女性不再做那么艰难的选择题。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性别问题研究专家。)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