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他们还是“愣头青”时,就书写了新中国美术史

2013年04月16日 04:05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蒋立立 通讯员郭成

青春轶事

27岁的陈丹青

差点撕掉 《洗发女》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蒋立立

靳尚谊、范曾、刘大为、陈丹青、刘小东这些著名画家青年时期的作品,正在武汉美术馆“青春万岁:中央美术馆馆藏作品专题展”展出。这些创造了新中国美术历史的艺术家,在还是“愣头青”的时候,就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青春”在这里,可以视为新事物生机勃勃的一种生长状态,也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长的一种艺术注脚。这些名家的青春之作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近日,记者特邀中南民族大学美术院院长、著名画家罗彬教授一同观展,为我们讲解这些不同年代新中国成长的艺术注脚。

33年前,27岁的陈丹青以《西藏组画》名声大噪,这组作品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组画中的一幅《洗发女》,质朴而真实地表现了一位藏民为妻子洗发的场景,此次也来汉展出。

1978年恢复高考时,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被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西藏组画》是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

《西藏组画》共7幅,分别描绘藏民日常生活中进城、朝拜、洗头和接吻等真实情景,1979至1980年间完成于拉萨。它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非常具镜头感地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这是过去中国油画中从未有过的真实形象。

《洗发女》中,男人背对观众弯腰舀水为女人冲头,女人上半身裸露背对观众。令人费解的是:夫妻的洗头场景中,缘何多了一位袒胸露乳、面对观众的女人?

陈丹青的文章《我的七张画》提供了答案:“丈夫给妻子浇水,颇有趣味。妻子的身体美极了,所以画了背还不算,把洗完站着梳头的身影也画了进去。”有趣的是,陈丹青曾自评:“7张画里我最不喜欢这张,曾经我很想撕了它。它多少有些‘我也来画几个裸体’的味道。”

中南民大美院院长罗彬教授说:“《西藏组画》幅面都很小,却对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震动,它让人们从艺术作品看到了生活本身。”作为“文革”美术与新时期美术的分水岭,这组作品宣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终结和人道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绘画中人性复苏和自由表达的闸门,直接影响了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1953年出生的陈丹青今年步入花甲之年。与“青年时期”比,陈丹青的画风从表现生活本源转变到输出“概念”。数年前,因不适应“中国式的选才”,他辞去清华美院博导、教授之职;近年来,其“犀利深刻的艺术思想和极具摧毁性的文化言论”不时引起大众关注,甚至被批“不务正业”。

近10年间,陈丹青一直在尝试用油画的方式临摹古人山水,做观念性艺术。罗彬教授说,目前来看,陈丹青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已完成。即使他不再画了,他的历史地位在那里。他的青春因《西藏组画》将“永不褪色”。

韩国榛 《画家蒋兆和》

1957年 《远方来信》

这是汪诚义在中央美院“马训班”时的结业作品。当年,他25岁。

1955年2月,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进修班”,后来也被称为“马训班”。参加这个进修班的学员还有靳尚谊、詹建俊等一批后来的名家。

《远方来信》表现了新中国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瞬间,画面温情,作品充分运用从苏联传授过来的绘画表现手法和技巧,画中的人物、工棚、服装,甚至是服装上的图案都有据可循。艺术家不再孤立地展现宏大劳动场面,而是抓住其中富有人情味的细节进行刻画,侧重反映人的精神状态。这在当时是一大突破。

《远方来信》以及同期的几幅画作,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美术杂志上发表最多的作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汪诚义也因这幅作品一举成名。

1962年 《夯歌》

这是王文彬34岁的本科毕业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学院教育的代表作。1962年,王文彬在沂蒙山区写生时,被朴实的劳动姑娘音容笑貌所打动,创作了此画。

画作造型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呈现当时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场景,表现了健康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民歌式的激情和潇洒满溢画面之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在人物动作、造型形式以及色彩语言上所作的探索和推敲。

《夯歌》在“文革”中遭到彻底否定。1977年春,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回顾性的全国美展,《夯歌》带着满身破洞和伤痕受邀参展,重新受到重视,被誉为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王文彬曾任中央美院教授,2001年去世。

1963年 《清晨》

这幅作品是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24岁时的本科毕业作品。她小中见大,从天安门前平凡的景象中去寻找突破,关注生活中真实的细节,比如旭日朝阳,一起上学的姐弟,扫地的清洁工等。线条和构图虽较为简单和幼稚,但传达出建国之初北京人那种朝气蓬勃、纯朴善良的特性。

当时艺术的主题偏向于歌功颂德,但周思聪更倾向于通过细节和祥和的画面来表达渴望和平、期待美好的态度。当时中国刚刚从战争走出不到十年时间,爱好和平、渴望安宁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诉求。

周思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1996年去世。

1980年 《布里亚特婚礼》、

《摔跤图》、《迎亲图》

刘大为、胡渤和杨刚是中央美学院第一届中国画研究生班的同学,都在内蒙古当过知青。他们的毕业留校作品,都选择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

这一阶段是新时期美术的“觉醒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艺术已经渐渐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有追求写实写真的,也有追求艺术风格变化的。

刘大为的工笔画《布里亚特婚礼》人物造型严谨,刻画入微,线条流畅,刚健爽朗,风格清闲,完全摆脱了旧人物仕女画柔靡琐细的积习。胡渤的《摔跤图》和杨刚《迎亲图》都是长逾5米的工笔人物长卷,无论是线条和人物刻画,都表现出对传统中国画形式的求新求变。

作品既是对作者自己知青岁月的怀念和记忆,也是在艺术探索上的一次自我觉醒。

1980年 《画家蒋兆和》

任教于中央美院的蒋兆和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学生们以他为题材的画作不在少数。韩国榛的研究生毕业作品选择以恩师作画,既表明对恩师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是一次艺术上的挑战。

画家把蒋兆和各时期代表作品组合在一起作为背景,画面弥漫出淡淡的诗意和历史的沧桑感。在疏密聚散、浓淡枯润的形式对比中,韩国榛成功地刻画出蒋兆和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面貌,从而给人以明确、清晰的心灵和视觉感应。

这幅作品是以文化名人为题材的佳作,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它唤醒了对人的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1991年 《油漆工》

2008年, 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拍出2200万元天价,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其22年前创作的作品《油漆工》时,看到的是什么呢?是真实,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

上世纪90年代,对比过去的写实主义,中国油画在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之时,刘小东仍旧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

《油漆工》是刘小东28岁在中央美院附中任教时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写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他忠实于对象,以自己的眼光赤裸裸地表现对象,体现他对生活的认识和他的个性。

1990年 《发廊系列》

《发廊系列》是女画家申玲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时的作品。油画所特有的表现力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画作中的人物被抽象化,并运用强烈的色彩表达情感。

画家们一度被要求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来看世界,把真实的生活图解概念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思想越来越自由,画家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打量世界,在创作上逐渐摆脱模式化的要求,艺术语言的变化也更自由。申玲的画作直接不加掩饰地引用了西方的思想,指向现代主义,这意味着中国美术创作跳脱了过去国家、社会的大主题,回归到了个性的时代。

《发廊系列》是具有标志性的青春实验之作,向人们传递“自我”和精神自由的信息。

24岁的范曾毕业作品

请郭沫若题字惹争议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蒋立立

陈丹青 《洗发女》

“青春万岁”展出作品中,范曾24岁时的毕业作品《文姬归汉图》因有郭沫若的题字和赋诗,尤其引人关注。鲜为人知的是,此举曾招致“钻营”、“攀附”的巨大非议。

《文姬归汉图》是范曾1962年本科毕业时的作品,画面很大,是丈二匹的横幅。郭沫若不仅在画作上题字,还赋诗一首。诗作48句,有简跋,辞意双美,浑成流转。就书法而言,郭沫若其时春秋方富,精力旺盛,点划波磔,皆力透纸背。

一个默默无闻的本科毕业生能找到赫赫有名的文人、政治家郭沫若先生题字,这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在一些老师和同学眼中,此举有“钻营”之嫌,诟病者不少。老师们评价作品时表示:“你都找了郭老题字,这要我们如何评价?”据说,当时有人坚决反对这幅毕业作品参展,后因有人说情,才勉强同意展出,但要求展出时必须盖掉郭沫若的题字。

范曾究竟是如何找到郭沫若题字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最广为流传的要算范曾自己透露过的这个:范曾画完《文姬归汉图》以后,打听到郭沫若先生家的地址,毫无顾忌地拿着画跑到郭老家里。郭老的秘书王廷芳收下了这幅画,当晚转交给郭老。郭老打开一看,非常喜爱,说:“你先放在这里,我给他题几个字。”当时郭老写完历史剧《蔡文姬》不久,看到这幅《文姬归汉图》不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凌晨3时从床上起来,写了一首很长的诗,然后把画铺在地板上,匍匐着把诗题到了画卷上,诗前还写了简短的跋,亲切地称范曾“江左小范”。随后郭老在他的寓所接见了范曾,夸他“画得很好”,还说:“你以后如有杰作,可以拿来,我还可以给你题诗。”

杨刚《迎亲图》局部

汪诚义 《远方来信》

申玲 《发廊系列—1》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