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业内人士公开“旅游陷阱”防护宝典

2013年04月30日 08:08
来源:福建日报

29日,2013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图为一个来自巴西的桑巴舞者向观众挥手致意。

每到“五一”等小长假,就有一些价格低得离谱的团体游宣传广告出现在网络、报纸、手机短信中,许多看起来很美的“馅饼”最终证实不过是“陷阱”,每一份精心设计的“套餐”背都暗藏玄机,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则“防不胜防”。近日,一位长期从事导游工作的业内人士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向网民支招如何避免旅游陷阱。

一防导游“演双簧”

“您看啊,咱这团费那么低,总不能让旅行社赔钱是不是,一会购物的时候,我尽量让大家早点出来,大家象征性买一点,我也跟地接的导游说说,如果能不进的店,咱就不进去了……”

遇到导游这样讲就要警惕了,业内将组织旅客出行的旅行社叫作“组团社”,将旅游目的地负责接待的旅行社叫作“地接社”,一到目的地组团社和地接社就开始演双簧,组团社一般会派本社导游全程跟团,也叫“全陪”,一方面是监督“地接社”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候“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按照业内“潜规则”,“地陪”并不是全身心带领游客游览,而是想尽办法让游客购物。一般购物店老板会先给导游付5至10元不等的“人头费”,游客购物后“地接”、司机和“全陪”按照“4+4+2模式”再次分成。购物店的分成大概占到购物款的30%,但即便是这样,购物店老板仍能获利50%左右。

有了这些好处,“全陪”自然是使出浑身解数配合“地接社”的工作。由于“全陪”来自“组团社”,比较容易取得游客信任,所以就有了以上情景。

二防“加点消费”

从事教育工作的韦慧向记者诉苦,去年8月份她曾遭遇一次低价跟团的“坑爹”经历,本来美好的假期变成了一次不堪回首之旅。“我去的是西南某省,旅行社报价非常低,我没忍住就报了名。去旅行时大失所望,旅行社拉着到处跑,虽然点不少,但是一些景点根本没意思。”韦慧说。

业内人士说,旅行社通常会将“价格低、利润薄”甚至是“免费”的景点安排在行程单中,鱼目混珠,到达目标地后,导游便开始推荐同类型的“高质量、暴利”景点。由于导游“忽悠”到位,同时只需要补部分“差价”,所以游客往往更容易接受。

三防“隐形消费”

有网民在论坛上投诉,一次跟团旅游,进了一个寺庙,讲解员一顿介绍后,就以“功德钱”的名义,拿出一个账本就让我们签捐款的数字,我看有些人签字了,抹不开面子,糊里糊涂就签了,事后真为这多花的几百元后悔。

这名业内人士说,但凡旅游景点以求神拜佛、募捐款项修缮名人故居或成立展览馆等名义,让游客掏钱的,多半是有问题的,还有一些民俗风情浓厚的景点,组织的活动不少是陷阱,一旦遇到这种要求捐“功德钱”或者“善款”的,游客要保持足够警惕。

四防“模糊消费”

在旅行社合同中,组团社采取类似“准三星酒店”“未挂牌三星酒店”“相当于国内标准三星”等贴标签的方式忽悠游客,实际住宿的酒店跟三星酒店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一些重要的提示模糊处理,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便签订了合同。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