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现代与传统交织 付出和收获同在

2013年05月06日 02:03
来源:成都日报

纳木措 撰文/供图

白色小石头变成工艺品

长江源区第一镇唐古拉山镇一直是“绿色江河”许多项目的开展地。由于草场退化和过度放牧,有一部分牧民迁徙到了离江源近1000公里的格尔木市区边缘。2012年5月,“绿色江河”召集各个领域的设计师,希望以牧民的手工技能为基础,设计出能够传承当地文化,又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手工艺品,增加牧区妇女收入,减少她们对过度放牧的依赖。从事首饰设计的我,之前对该项目的规划及产品设计、销售提出过一些可被采纳的建议,得以参加。

从去年5月10日起,我与“绿色江河”的志愿者徐向东(服装设计师)、张国宪(平面设计师)及几位室内设计师一起,考察了格尔木郊区的昆仑移民村(移民从唐古拉山镇迁徙来)、长江源移民村(移民从曲麻莱县迁徙来)和唐古拉山镇的牧民家。

移民村很大,有笔直的水泥马路、太阳能路灯、宽敞的院子。可是,街道上空落落的,偶尔有孩子嬉笑着跑过。怀着梦想的年轻人渐渐离开,试图融入近在咫尺的城市。

移民初到格尔木市时,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绘制掐丝唐卡,制作玛尼石、衣服和地毯,编制塑料珠果盘等。几年过去,只有制作玛尼石和塑料珠果盘的技术还被村民们使用。玛尼石是藏族人祈福、供奉神灵必不可少的物件,与他们的生活、宗教水乳交融。移民村的男人常在附近河滩捡拾白色鹅卵石雕刻玛尼石,做旅游纪念品、销售给寺院及佛教徒。我根据这种玛尼石的雏形,提出挑选小巧的、适合做项坠的石头,只在上面刻上梵文“ong”,象征藏传佛教一切美好含义;雕刻“a”字,象征一切生命和事物的本源。在石头顶端打孔,加上菩提子等配珠,制成项链或包包挂件,在我的店中销售。村里的孩子们在阳光下欢呼着冲向河滩,捡回一颗颗洁白如玉的小石头,阿爸微笑着,一刀刀在石头上刻下亘古不变的祝福。这些小石头来被我带到拉萨大昭寺,接受慈祥的大喇嘛加持,再跟我回成都,加上别的珠子、绳子,变成一件件首饰,跟随喜爱之人,展开全新的旅程。

女人们享受自己的手工

移民村的女人近两年很时新用塑料珠编制果盘、花瓶、纸巾盒等,塑料珠每斤40元,加上配件,一个果盘的材料成本约70元,制作一个星期,售价120元左右。非常耗材料和工时的,可卖到260元至400元。但这种制品在观感上不符合城市人的审美,珠子还有棱角,我和其他志愿者第一次端起果盘时,都对它的重量和手感很吃惊。调查表明,这些制品不适合在城市销售推广。

三天后,我们到达唐古拉山镇,对当地妇女进行家访。当地人无一例外对塑料珠子果盘很热衷。另外,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毛线编织生活用品——套马头的马套、打牛羊的抛绳、挂摩托车钥匙的挂件,以及坐垫、靠垫套、地毯等。在现代化进程冲击下,牧民们不再喜欢天然未染色的牛绒线、羊毛线,而是喜欢五颜六色的廉价腈纶线。

我们不愿意手工纺织羊毛线、手工编织帐篷和生活用品的工艺失传,希望设计出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融入现代生活的产品,帮助牧区妇女提高收入。牧区妇女利用放牧和做家务的闲暇做手工,自用或送给亲友,她们没有售卖的商业概念,也不计时间成本。我们在一户牧民家看见一张漂亮地毯,用一年时间织成,仅仅是放在地上盖住风干肉。

以抛绳工艺和图案为范本,我提出用天然羊毛、牛毛绒纺的线,编织腰带和手环、发带等小件。接下来可以编织按实物比例缩小的帐篷、抛绳、马套等,迷你帐篷配上底座和包装,可以做成桌上摆件;迷你抛绳和迷你马套可以做成挂件,挂在包、钥匙扣、汽车后视镜和手机上。

试制前,我跟村里的几个女人提出的方案是:她们来绿色江河在唐古拉山镇修建的环保站工作,上午、下午分别制作2小时,这样她们有时间给家人做一日三餐。没有人响应,有位大姐说:那个,这几个小时我都不能干别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和当地人对待时间和承诺的观念有很大区别。经过沟通,我们请妇女们在家制作,我们每天开车挨家上门,告诉她们款式、制作要求,收取成品。第一天试做,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青措阿姨家。我希望青措阿姨用黑色牛绒纺的线和白色羊毛纺的线制作一款黑白相间的腰带,用当地抛绳上传统的九眼吉祥图案。青措阿姨很诧异:牛绒线和羊毛线只有黑白两色,很难看。我说,没关系,我们都觉得很好看。在所有参与制作的妇女家里,都遇到这个问题:第一次,有人建议她们不用彩色编织。

高原人常面对自然界的单调色彩,他们对绚烂有天生的渴求;离大型工厂很遥远,所以喜欢机器生产的标准、精细的东西。而在花花世界呆腻了的我们,对质朴天然的材质和色彩,有本能的热爱;见多了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物件,我们更爱留着手工痕迹的不完美。

如果大家都要坚持自己的眼光,这项目就没法进行了。我们综合大家的意见,用彩色线编织手环中间的花纹,在两边缝上黑白的天然牛绒和羊毛线。这绝不是互相妥协,而是互相理解和尊重。第二天,我们共同的作品手环编好了。

待在这些参与制作的妇女家里很享受,不是因为大雪天有暖暖的牛粪炉火可以烤,也不是因为有可口的酥油茶和糌粑随时享用,而是因为,我看见这些在做手工的女人,喜欢现在做的事情,投入并享受着手工。

不错过当下一刻的精彩

青措阿姨的儿子才仁在四川民族大学念过大学,后来成为“绿色江河”的工作人员,他开心地把手环戴起来,摆出种种POSE,让我拍照发上网去宣传。才仁的爷爷80多岁了,笑眯眯地在一边纺羊毛线,准备做下一条手环,青措阿姨的侄女也加入了制作。

各家妇女更积极地投入制作中,有些人萌发了自己的设计想法,比如把传统的马套按比例缩小成可以挂在钥匙上的尺寸,编出迷你马套。我一看,这就是成品,不用改造了。发带、腰带、吉祥结挂件、手套在随后几天里纷纷出炉。

按照材料及工时的计价标准,我们每天以15元至100元单件的现金收购了所有作品,这些东西和迷你玛尼石一样,在店中售卖,利润都返还给了制作者们。因为网络的影响,后来去唐古拉山镇的志愿者以及过路客,都或多或少订购了妇女们制作的小首饰。

她们制作的首饰并不多,十几天也就100件出头,因为编织本身耗时,另外她们在时间上也较随意。首饰多数是我设计的,我们教她们怎样把握质量,怎样直接销售给游客,但我从不认为我教会她们很多东西,多年做公益项目的经验令我明白,每一次交流,我能教会对方的,很少,而她们教会我的更多。

那段时间,我和她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发几张宣传项目的微博,几乎不上网。我学会了在比城市物质匮乏的高原,更好地享受生活。

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现在必须立刻完成的?没有。下雪了,我们就回屋生个火吧;天晴了,我们把羊毛毡洗了吧;天亮了,我们去牧场挤牛奶吧;天黑了,我们出去看星星吧。至于手工制作,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停止。我们只管过好这一刻,不错过最精彩的当下。我不想把城市那种成王败寇的观念强加给他们,难道几个志愿者就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吗?试着用当地人的思维面对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事。

当我和他们一样,不把自然作为对手来与其搏斗时,就能享受自然的每一分恩赐。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