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胡中泰谈拯救歙砚

2013年06月24日 10:02
来源:东方早报

  胡中泰正在雕砚 高征 图

  胡中泰正在雕砚 高征 图

制砚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现在雕砚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享受与自娱,在婺源龙尾砚研究所所长胡中泰看来:婺源的砚石资源是得天独厚的,过去的无序开采和现在的长时期禁止开采是两个极端,而政府应该给予制约,真正实现保护性的开采;而就砚雕而言,则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需要从文化层面来理解,而当下的歙砚雕刻在这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顾村言 陈若茜

刚入花甲之年的胡中泰是龙尾砚研究所所长、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在他看来,制砚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现在雕砚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享受与自娱。

除精于刻砚外,胡中泰亦寄情于书画,于砚学涉猎尤深,出版有不少专著。龙尾砚研究所在当地文博路的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里,胡中泰居于其间,大多深居简出,在他看来,婺源的砚石资源是得天独厚的,过去的无序开采和现在的长时期禁止开采是两个极端,政府应真正实现保护性开采;而就砚雕而言,则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需要从文化层面来理解,而当下的歙砚雕刻在这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歙砚保护与制作现状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艺术评论”):久闻婺源的龙尾山歙砚大名,婺源对歙砚的保护和制作现状是怎样的?

胡中泰: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是生产制作方面,第二个是矿产资源方面。先说生产制作方面,经过市场发展的这十几年,从整体上来说,不管是产量、人数、销售、利润,都比计划经济时期翻了几倍,甚至有10倍。比如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厂的人不到200人,现在婺源从事这个产业的有2000人。从雕刻技艺上来说,也有所提高。因为那时候工厂是做一个产品,是模式化的,产品的好坏与制作人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促使这个产业转向了家庭作坊的形式,做得好,就卖得高,收入也就高。不像在工厂,做得好也未必收入高,因为是拿工资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制约了砚雕的技艺发展。走向市场以,不管是对歙砚还是所有工艺品,有三个有利于:第一是有利于技艺水平的提高,自己做和在工厂做是不一样的动力,自己做,有市场的刺激,会促使人精益求精;二是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过去说培养人才很难,现在是人主动去学,人有主动性,成长得就快。在计划经济时,做得好做得差都一样,从某种程度上就打击了人的积极性。这就对人才的发展、提高、涌现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再一个是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这个适合作坊式的生产,不适合规模生产。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从制作、销售到收入全部是个体化的,全部都是他自己负责的,中间没有别的开支,不像工厂,有财务、出纳、管理,这里也占据了一部分,所以它的收入,纯收入就没有个体这么多。所以个体式以后就发展快,因为是收入高嘛,可以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吸引别人也加入进去。从这三个方面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1998年底,全部实现了私有化。那到今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基本上成熟了。个人作坊制也成规模了。婺源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2000多人,包括做木、做油漆、做墨盒等。

制砚的人数也有几百人。行业也没有进入门槛,很自由,做了就可以卖,不行就淘汰出局。你买来石头自己雕、自己投入,卖不出去你就改行了。这个是自生自灭的。

艺术评论:那婺源当地政府有没有什么管理和疏导来促进它的有序发展?又是如何整合资源,培养人才以避免无序状态?

胡中泰:现在从很高的程度来看的话,政府还没有做一些很细致入微的工作或者从根本上去服务这个行业。但当有需要的时候,比如有检查的时候,它又把这个产业拿出来说,比如我们有一个大畈村,就叫做“一村一品”,以砚台为主。还有一个是砚山村,就是产石料的,在龙尾山,做砚台的人比较多。

艺术评论:这些雕砚工是祖传的还是后来自学的?

胡中泰:祖传的很少,多是学校毕业以后,大学没考上,外出打工又不知道做什么。这个比较自由,跟着别人学一年半载,然后就自己创业了。虽然现在的这些人没有学过专业的,但是他是主动来学的,而且他们还很年轻,毕竟也是高中毕业,有些文化,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为自己而做,出发点不一样。所以走向家庭式后,虽然人的素质差不了多少,但是从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是大不一样了。从被动到主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可能学2个月就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在工厂,2年以后可能还是老样子。

艺术评论:当时那个工厂是什么工厂?

胡中泰:我们的工厂是集体工厂,所有的工作都靠全民在做,上面说加工资了,哪年工作的,加几级。当时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最早就只有一家,叫婺源龙尾砚厂。乡镇企业期间,大畈办了一个,叫大畈砚厂。一开始是叫大畈鱼子砚厂。这是在乡镇企业期间。这也是套用集体管理的做法,不像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作坊灵活。所以在市场经济时期,它又没有国有企业那么雄厚的实力,很快就倒闭了。之前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婺源工艺雕刻厂,也是一个县大集体企业,1989年到1990年的时候转厂,以前是一个灯泡厂。再有就是砚石矿,开采砚石的,以前叫做砚石队,后来改叫砚石矿,专门在龙尾山挖石头。以前主要是这四个机构,现在生产的地点,一个是县城,一个是大畈,一个砚山,一个江湾。小作坊也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地方。

艺术评论:刚才我们讲到制砚的传承问题,您能跟我们讲讲主要存在的问题吗?现在和过去的区别?

胡中泰:去年我编了一本书,《歙砚新作集》。所谓的新,一个是21世纪以后做的作品,第二个是重点突出新人。这个我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刻砚人。从这选出的几十个刻砚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年龄结构上,趋向于合理。我觉得传承是有序的。比如说,有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总体上来看,年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艺术评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胡中泰:从传承技艺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从文化遗产上提倡传承,这是个政府行为,这就有很多地方是不对的。因为政府做的事情,比较刻板,比如说,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各地政府就积极争取,为地方多报一点,不管这个是不是事实,存不存在,有没有价值,也不管,就报上去。上面呢,也很少下来检查,就批下来。批下来,一个是政府的政绩,还有就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就这样报上去了。

我们很多的民间艺术也是如此。歙砚作为非物质遗产入了国家第一批名录,我认为呢,歙砚是非物质遗产,但它不是纯非物质的。非物质是可以享受的,比如山歌啊、讲故事。歙砚是有载体的,这个是物质的。我们说的非物质是指制作技艺方面。对技艺传承最有用的刺激是市场经济与效益,而不是政府行为。政府保护就是给你2万元钱,2万元对于艺人来说就像给病入膏肓的人打吊针,这有什么用呢?市场它有活力,能卖就鼓励人积极地去做,这样像流动的水,才有生命力。所以我认为,传承最有效的办法是用市场去检验。这种文化形式一旦被市场接受,那它就必然充满新鲜的活力,才能壮大起来。政府行为就是输液嘛,这样病人也还是不能动。这个不是靠输液的,靠自己活跃。他们到北京、上海展销,都是自己主动去的。现在每家都盖了新房,买了小车,多好。所以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任何一种记忆传承,最终都要能给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益处,才有意义。这恰恰改善了人民生活,所以我把它称作一种“造氧体”,无污染的、富民的、婺源特色的。

而政府的工作,不是说拿多少钱出来,关键是要重视,从政府层面推出一些东西,进行宣传。比如说婺源文化,有哪些,所有这些文化都比不上龙尾砚这么高的品位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它就是皇室的贡品,还有宋代士大夫如苏、黄、米、蔡,一直到明清,包括唐寅、文征明,没有谁不知道龙尾砚。那我们今天是因为搞旅游,大家知道婺源,以前没多少人知道婺源,但是,说龙尾砚,懂文房的都知道,这就是它的有价值之处,所以政府应该把它作为一张名片。虽然现在当地政府还没有明确那么做。但是我们自己有成立一个婺源县歙砚协会,我是会长。我说我们不要靠也不要等,不要怨天怨政府不重视,我们自己发展起来。等到政府重视的时候,你老了,也做不了什么事。我们的会员自己筹集资金,用在会员活动上,还办了中国歙砚网。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是我们更主张自己发展,不能等,时不我待,等不起。

艺术评论:那现在歙砚的主要销路是与过去有不同吗?

胡中泰:现在的销路主要是国内,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出口日本。日本市场不要的话,那厂子就要垮。

艺术评论:也就是说现在国内市场是远远大于海外?

胡中泰:那是。1980年代的时候,记得是1982年,我和日本客商谈完后,我就对他说,说不定几十年以后,我们会到日本去把它买回来。当时的一句玩笑话,现在应验了。我们现在很多到日本去买回来到国内卖的。这样它不就返回来了。那时候我在冥冥之中就感觉到,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是没有理由不喜欢的。只是那时候我们还比较穷。我只是有这种本能的感觉,所以你看我现在,自己不仅做砚,还买砚,买古砚。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是姊妹文化。那时候日本经济比较发达,日本人比较有钱,疯狂地买。就像现在的中国人。

所以现在我们的砚台,碰到一个好的时候。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人把它作为一个收藏品或者是名贵的礼品,是这样一种购买、消费倾向。

砚雕依然存在文化断层

艺术评论:在制砚工艺方面,你作为制砚大师,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胡中泰:这也分两个方面来说。我平时在刻的时候就会思考和分析,我觉得砚的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价值。第一是实用。为什么要实用呢?我们看汉代的《说文解字》,“砚者,研也。”什么叫砚呢?就是磨墨用的。所以说实用是它存在的根据。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说欣赏。欣赏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形式美。这个形式美里包括材质美、人工美。人工美里面又包括构图上的美、立意上的美、形式上的美、刀法的美、图案的美,等等。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美学的问题,还有工艺的问题。工和艺是不能画等号的,技术和艺术是不能画等号的。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它用来再现你的思维、你的主题思想,是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呢,我认为是一种灵魂,能感动对方、感动自己,有情感在里面。通过主题思想和外在形式传递给别人,这个是不一样的。但是呢,工艺的好坏,对艺术的表现是有影响的。好的工艺可以促进它,提高它的品位。差的工艺就会破坏掉一块好材料。所以做砚的工艺,第一要静下来,扎实地把基本功练好。基本功如果没练好,一辈子都会受到基本功的制约而不能前进。比方说,砚的线条,很多东西都是在点线面的基础上去完成的。如果你一根线没有刻好,那后面的整体效果就不会好。我们现在很多刻砚的人,工艺不能过关的原因,就是没有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想着速成,能够尽快赚钱。我们制砚协会的速成班是比较高效的,最多学个一年,就想着出来自己做了。但这往往是不够的。我们现在看古代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木雕、石雕,它们的线条这么美。因为过去徒弟跟师傅学艺至少三年,学得好的话,再在师傅身

凤凰时尚微信

加入凤凰时尚微信 参与年终送礼得万元大奖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凤凰时尚微信,免费领取礼品,快来参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