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芙蓉姐姐现象 我“秀”我就行

2011年12月02日 15:26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作者:吴志翔

导语:一个平凡的女子,屡次考研不得但又志存高远,最因为一个网络时代最平凡的举动——在BBS大贴配有“热爱自己”的文字、呈“S”型的照片,而迅速走红——“芙蓉姐姐”成为继网上女红人之后又一众生追捧的“明星”。传统意义上“高大全”的偶像开始隐退?我“秀”我就行?自信、自恋到自大是自卑和委琐过度后的必然反弹?这个盛夏,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

芙蓉姐姐的自信舞姿

很多年以前我家乡一带有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字叫竹良。他是个半疯不疯的人,经常拿只空碗,笑眯眯地到我们村子里来转悠。他的到来总能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我们小孩听到“竹良来了”四个字,就飞也似的跑出去看热闹,连愁眉苦脸的大人,也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暂时忘记了生活的枯燥和辛苦,聚集到一起去围观,甚至跟竹良开上几句荤荤素素的玩笑。竹良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以至于能令最乏味的人也增添几分幽默感。我们一群孩子当然成了他的fans,一路跟随着他快乐地流窜。他一点也不帅,但人们对竹良许多出格的行为艺术,在此后的若干年里仍然津津乐道,以至于到了后来,“竹良”两个字已经不代表具体的人,而成为一个隐喻式的符号。

近来,在得知网上出现了一位偶像级的“芙蓉姐姐”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当年我们是在村口聚众围观,今天人们则通过更高级的网络平台,兴致盎然地围观同样伺伏于网上的芙蓉姐姐。芙蓉姐姐的美与丑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她敢于逸出常轨,敢于把自己置于被围观的境地而依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对于她的横空出世,有人感到很不可思议,怀疑是不是今天的人都已经审美疲劳了?有人还显得很愤怒,尤其是为居然有那么多人去关注她而愤怒,认为如今人们的趣味越来越低下,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事实上,芙蓉姐姐引发的狂热与审美趣味几乎没什么关系。没有人打算用她的照片做屏保来“ 养眼”,也没有人考虑去追求她做女朋友,人们的意淫对象仍然是那些合乎美学基本原理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亭亭玉立或小巧玲珑的精致美女。大家只不过是在围观,跟我们小时候乃至古时候人们的趣味毫无二致。芙蓉姐姐的出现不是一个审美事件,而是一个娱乐事件,或者说,是一次“网络核聚变”式的狂欢活动。

而狂欢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亵渎”和“颠覆”。狂欢活动从来都是审丑的旺季。不止今天如此,一千年以前也是一样。对于狂欢研究得最透彻的是巴赫金,他提到中世纪欧洲民间狂欢时,总会有一些巨人、侏儒、畸形人出场,而小丑和傻瓜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以自己一本正经的戏仿和表演,消解了所有的理性秩序和审美标准,消除了人们身份等级之类的壁垒,使所有人都参与到广场的狂欢中去。通过对于完美偶像(如国王等)的戏弄、践踏、刻意的扭曲,在秩序和标准之下生活的人们身心得到了暂时解放,并使得小丑成为广场上破坏性的偶像。我们羞涩的汉民族一直都缺乏广场狂欢精神(村口的围观毕竟影响力有限),今天却得以在匿名且辐射力超强的网络上得到了代偿。芙蓉姐姐可谓是应运而生的人物。如果满脸严肃地去指责她或者围观者,那是因为对网络狂欢太过隔膜的缘故。其实,关于曼妙身材的比例照样在起作用,人们的审美判断力也基本正常,正因为如此,每一位围观者能从“芙蓉姐姐”这一符码所应有的“清新优雅”之内涵与其实际形象之间,体会到某种错位、乖谬感,领略到一种喜剧性、娱乐化的效果。

反时尚可以成为一种时尚,反偶像也可以成为一个偶像。事实上,一些反常的具有破坏冲动的形式,也未尝不可以形成全新的美学风格。比如著名的巴洛克塑像就很不合美学的经典比例,其肢体部分大幅度突出,几乎处于崩裂的危险中,但巴洛克风格却也曾在许多领域大行其道。芙蓉姐姐“S形”扭曲的身材就具有某种夸张、粗俗的巴洛克风味。但无论如何,她的存在价值绝对不是赏心悦目的美感,而只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骛新猎奇、聚众围观的短暂快感。她将很快被人腻烦和遗忘。

一个因无所畏惧,无所敬仰而只能自恋的民族,和frjj类似,终究是可笑,可悲的。

除了恋自己,你还能恋谁?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