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鲜明中国的时尚态度
在市场约束型经济中,如何增强服装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服装产业的文化地位,唤醒服装消费的文化意识,已成为拥有悠久服饰文化历史的我国年轻服饰产业在新的竞争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国际时装周作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推动设计与产业结合,提升中国时装品牌设计文化含量,促进中国时尚设计文化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国时装设计力量搭建的重要平台,为中国优秀设计师和著名时装品牌表明时尚态度提供了话语权。
一大批优秀设计师通过时装周得到了业界的认知,一大批时装品牌的时尚魅力,通过时装周得到了社会的文化认同。
不可否认的是,在围绕商业目的设计盛行的今天,求名欲望的焦虑和对利益媚俗的迎合,使得一些在时装周发布的企业在举办新闻发布时,对媒体只有美酒佳肴款待,而没有具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交流。
如何把握时尚话语权
时尚话语权的缺失,曾让中国时装业与发达国家同行竞争时深切感受到其价值观难以体现之痛。中国国际时装周让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时装品牌、时尚媒体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上有了话语权,可人们又是在怎么对待这个话语权呢?
一方面,有的设计师和品牌在时装周发布展演后并没有得到专业、中肯的评价,或被非专业的“酷评”抹杀了创新思想,或被媒体冷落,好像根本没在时装周露过脸似的。另一方面,有的设计师为追求艺术化,放弃服装实穿和舒适本质,却被广为颂扬;有的品牌热心炒作,不注重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有的设计师越来越轻狂、霸气……对于这一切,业界几乎都采取了同一种可怕的态度——沉默。
连续8年在北京的时装周举行发布会的卡宾服饰公司设计总监告诉笔者:我的品牌虽已被市场认可,但仍希望在时装周得到专家评委、业界同行和媒体对我的设计文化、创新方向、品牌时尚精神等各方面的评判,这是推动品牌发展的动力。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连续6年参加北京的时装周,董事长张荣明说,他们就是想通过品牌设计流行趋势发布活动,让时尚界和社会来见证品牌的点滴成长。
时装的流行性,决定了时装评论的专业特征。时装周短短7天,其实媒体的力量可以无限放大。媒体的观点、媒体对时尚引爆的能力,媒体激活时装周的影响力对中国服装行业都是可以无限放大的。
如何营造健康的批评氛围
著名设计师谢峰告诉笔者,他在纽约、法国等一些国际时装周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非常优秀的时装周,都是有个非常公正的媒体群体,在判断流行趋势的准确性、设计文化的时尚性。如果媒体的判断不准确,或说些不负责任的话,是会对时装周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
品牌和设计师需要批评,发现了问题才能进步。一位采访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国外记者告诉我,巴黎时装周结束后,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即使是对国际大牌的发布也如此。可中国时装周一些发布会并不是那样的好,但赞扬的声音太多了,没有批评的评论,这个现象很奇怪。
十年前读过李超德先生的一篇小文,有句话仍清晰地记着:今天赞美的,明天即为逝去的东西,今天批评的,明天可能是赞美,这是时装评论的变异性特征。如果我们的设计师和我们的媒体从业者,都能认识这浅显又充满哲理的特征该有多好。
创建健康的时尚评论氛围,服装专业媒体在新媒体传播形式创新挑战面前,更要加强新闻主题策划,更要关注受众的需求,从端正媒体从业者职业精神做起,在学习用心赞美的同时,创建一个真正推动时装设计文化健康发展的批评机制。
创建健康的时尚评论氛围,服装设计师们要从深入研究中国时装设计文化的内涵入手,在不断用优秀的设计创新去推动中国时装设计发展的同时,虚心听取来自四面八方的评论,要学会拒绝虚伪的赞美,倾听真诚的批评,要善于从批评中吸取营养。这对助力中国时装评论健康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缺乏健康的服饰文化引导,中国服装设计产业便难以实现质的振飞和发展。如何提升中国服饰文化产业自身素质,如何改善服饰评论的环境,建立完善一支过硬的时装评论队伍,如何用时装评论推动服饰产业和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掌握和运用中国服饰文化的批评精神,用时尚将民族的、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交融起来,用审视的眼光去研究、分析中国服装设计行业发展的问题,去探讨中国服装设计、服装市场、服装营销模式创新的问题,去引导中国设计师从理性上提高对时尚流行文化的理解、对时尚消费行为的引领,中国国际时装周这个时尚推手,任重而道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