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年龄上来说,时装设计师王巍称不上是年轻一代设计师了,这两年冒头的新人很多。无奈于在海外主流市场,他依然要归于“新锐”群体。王巍很有代表性,他的时装教育完成于中国,早年跟着陈逸飞先生搞实验时装,2004年在伦敦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和品牌 “WANG WEI GALLERY”,第二年起被英国时装协会入选伦敦时装周开始发布个人系列,成为第一个登上伦敦时装周T台的中国设计师。
5年前,在《VOGUE服饰与美容》策划的中国设计力量的选题中,王巍就入选其中。回过头看,走出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议题,中国模特儿的输出也建立了一定的机制。只是,我们很难看到后续——中国时装设计力量踏上国际T台的那一刻似乎就意味着结束。
这与中国时装周的现状非常相似,T台展示之后没有商业接轨,除了媒体的几篇报道和随之而来的品牌宣传,既不能引导潮流,也不能带来产业效应。“不像国外,品牌的新品秀是工作的新一轮开始,买手下订单,设计师会非常紧张。而国内设计师的秀是做给媒体看的,北京上海的几个时装周,在政府力量的干预下,像举办某个文化节一样,只是大家热闹一下。”王巍说。他在国内的时候连着参加过好几年的时装周,实际的传播效果却很差,“媒体换了几拨人,几年下来还在议论有一个新人叫王巍好像不错。”
伦敦时装周的经验或许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四大时装周中的伦敦时装周被视为最弱的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是,它在工业化程度上比不过米兰,商业又比不过巴黎,而信息流通和买手水平方面也不及纽约。但伦敦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吸收了最具想法的新锐设计师,设计风格荒诞有趣,人们从中找到的是大师们已经丧失的想象力。
王巍的起点在伦敦时装周,起点很高,只是至今却未能按照既定的轨迹摆脱“新锐”的定位,他设计的衣服卖到了巴黎、伦敦、洛杉矶和纽约,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是在买手店里售卖。他也很苦恼,有高度而没有广度。事实上包括王巍在内的很多中国设计师都有这个问题,他们和欧洲的市场还是没有实现真正的对接,量还太小,而且只有深入到二级市场、三级市场上,才能形成规模。还要了解欧洲人的消费习惯,最好的方法是可以有当地的团队帮助你。
对于走出去的设计师,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是,设计到底是要国际化还是要民族化?换一个说法,中国背景对于设计师而言,是利是弊?王巍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他觉得要有历练、有积累还要有经验,不过最主要的是特质,每个人做的东西都需要有强大的民族性支撑,这才是设计师能够长久发展的根本和动力。因为流行的趋势谁都知道。
“其实现在国内时装设计的环境很好了,我很乐观,我的经纪人也觉得,或许下一个影响全球的设计师能出在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系统的内耗,我认为一个时装周就够了,没必要内斗,中国有很多人才,只是土壤不够好。杜鹃、刘雯出去了,很多人觉得有多不容易,我们圈内人才知道,有无数个杜鹃等着被发现,只要系统做好了,一夜之间能出来很多人才。”
不过王巍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2007年在去美国纽约之前,经纪人就已经在百老汇和SOHO旁边帮他开了ShowRoom,打开了一定的知名度。“某种意义上,我们中国设计师是有机会的。我不担心我的中国背景,因为以后会成为我最大的动力。”他说,“我还在很谦虚地学习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去表达,去了解更多全球化的兼容性,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必须学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施健子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