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来自重庆的两首民歌名曲

2013年02月25日 06:07
来源:重庆晚报

张老侃/重庆渝中区

两首民歌,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另一首《黄杨扁担》,都是咱重庆人的骄傲,与重庆有緣。抗战期间,“国立青木关音专”一位学生,去西康体验生活,收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回渝改编整理出《康定情歌》,并在重庆唱响。这支歌,早先叫西康民歌,现称四川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重庆民歌中杰出的代表,其故乡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土家族“罗儿”,“朗朗扯光扯”等乡土特色的衬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哦/朗罗,挑起扁担朗朗扯/光扯/上山岗吆朗罗……”此歌自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川渝两地的招牌性节目,但还有许多人搞不清,究竟是四川民歌?还是重庆民歌?

事实真相是这样———1950年初春的一天,在重庆,西南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蓝河,家中来了一位石柱县客人。客人给蓝河唱了几首石柱民歌,其中一首唱到:“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哦朗罗)……”听着优美的曲调,蓝河赶紧记录下来,并交给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歌唱家、文工团副团长蔡绍序。蔡绍序觉得这首民歌不错,并以歌曲第一句“太阳出来喜洋洋”命名。随后,蔡绍序在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小礼堂,演唱了这首歌,获得一致好评。从此,《太阳出来喜洋洋》就逐步走出石柱山乡,走向世界,成为人们百唱不厌的名曲。是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是石柱人唱出来,蓝河在重庆收集整理,蔡绍序在重庆首唱;因此,此歌曲的籍贯,地地道道在重庆,在石柱。

《黄杨扁担》是一首欢快风趣的秀山民歌:“黄杨扁担软溜溜那么姐哥呀哈里呀,挑一担白米下酉州,人说酉州的姑娘好,酉州的姑娘会梳头;大姐梳一个盘龙髻,二姐梳一个茶花纽,只有三姐梳的巧呀,梳个狮子滚绣球喂哥里哈里呀。”这首民歌,1958年由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后被李双江、蒋大为等多位名家演唱过,几乎每一本关于中国民歌的书,都会将其收入,蜚声海内外。

《黄杨扁担》的发掘经过是这样:1957年2月,成渝两地的4位文艺工作者,首次到秀山采访花灯。在玉屏乡白粉墙村,采访到花灯掌调师严思和。当时,严是农业社生产委员,半百年纪,精神极好。他嗓音圆润高亢,一曲《黄杨扁担》,令采访者惊喜不已。当时没有录音机,由釆访者当场记谱记词。今天唱遍神州的《黄杨扁担》,仍是原汁原味,一个音符一个衬词也没改。

这首起源于秀山县玉屏乡白粉墙村的《黄杨扁担》,是秀山民歌,这是确定无疑的。但随着国家行政区划分的变化,就出现了四川民歌和重庆民歌的两种提法。正确解读应是这样:1997以前,《黄杨扁担》的确是四川民歌;1997以后,则属于铁定的重庆民歌———顶顶有名的重庆民歌。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