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古董鉴藏家 王刚
收藏是一种终极消费
艺术品是一种良性“毒品”
王刚说,他遇到的这位山西商人对艺术品态度的转变,代表了一部分新买家的典型心理。买的出发点是为了投资,但是东西到了眼前,就真的喜欢了,爱上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存,对人的感染力、诱惑力。”王刚说。
“如果你买了一辆好车,它很漂亮,性能很好,你研究它一个月足够了。但是艺术品你越研究越发现它的历史是那么长,一幅画里能挖掘出这个画家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当时的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生活态度,这对人的心灵是一种熏陶、净化,甚至开悟。”保利拍卖总经理李达接触藏品多年,对于收藏带给人的价值,她的感触很深。
叶茂中平时的工作要面对很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常常会感到焦虑,回到家看到一张500年前的画,马上觉得自己“这点事儿有什么可焦虑的”。“他们救了我的命。”叶茂中深有体会。
企业家为什么会对收藏“一点就燃”?叶茂中说,艺术品收藏的全过程就是一条快乐链:学习收藏的过程很快乐,有的新藏家会一下买几十万的书;参加艺术品预展很快乐,用王刚的话说就是有种“过手即拥有的”快乐;参加拍卖会与人斗其乐无穷;回家欣赏快乐,增值也是快乐。
企业家本质喜欢参与竞争,并且胜出,企业之间的竞争毕竟是抽象的,但是在拍卖场上的竞争十分具体,从竞争者手中横刀夺爱让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成就感。“竞拍艺术品那是快乐,买的是真品那是增值,买回家那是享受。”
这也是为什么以企业家为代表的新买家比行家更谨慎的原因,行家买很多时候是为了投资,出手谨慎,但是企业家在拍卖场上“发起病来”是享受,这甚至弥补了他们在金钱上的溢价带来的损失。
在叶茂中看来,现在很多人奋斗到最终反而极度空虚,“与其去吸毒,不如去买艺术品”,艺术品也会让人上瘾,但却是一种良性循环。收藏满足了人类实际的和不切实际的需求。只要沾上收藏的人都会上瘾。房子没有魂,贴上金子也不管用,大师都是人类中最有灵气的人,他们的作品在房间中,整个屋子充满灵气。
有收藏的人生和没有收藏的人生有何区别?王刚和叶茂中的答案都是收藏让人生更有意思。
叶茂中说,赵无极和蔡国强两位艺术家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品牌营销专家,需要有强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家中挂着他们的画,总会带给他很多灵感。
这些快乐之外,藏家们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守护神。2010年保利春拍,前来参加拍卖的还有荷兰前财长、苏黎世私人飞机公司董事长等人,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无获而归,因为到最后他们都拼不过中国买家。“中国买家有时候非常可爱,非常爱国,老祖宗的东西绝不能让它出国。”赵旭说。
艺术品存量有限,比房子、土地更稀有,徐悲鸿一生不过几千件作品,即使市场有起伏,但是大师级的精品会永远保持高价位。对于越来越高的艺术品价格,王刚和叶茂中都体会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藏家来说都有这样的遗憾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苏富比秋拍上,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最终以2.5亿港元成交,预展的时候王刚把它拿在手里反复地看,“我知道买不起,但是有句话叫‘过手即拥有’,在那几分钟里跟它神交过,这就足以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