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问题是“胎里毛病”
中国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至今争论不休。这说明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我国的艺术理论明显缺位,或者说影响式微。我曾经有意去询问一些已经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所谓收藏家,他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甚至把时间概念和种类概念混为一谈。换句话说,他们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不是因为喜爱,也不在乎艺术的价值,完全是出于市场投机的需要。而投机艺术市场,必须是跟风,做短波投资。
著名收藏家唐炬先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名称愤愤不平。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排除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当代艺术。唐炬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名称,侵占了不属于它的地盘。”
事实上,国际上对当代(con-temporary)艺术的界定,一般是指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而现代(modern)艺术的概念则主要是指1945年之前至印象派的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与此相去甚远。因为从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到今天,不过区区近30年的光景。而以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鲜有创新,大多是套用了西方已经过时的艺术理念,不加消化地“生吞活剥”而已。所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问题,大多数国内收藏家目前只是到了观望和思考的阶段。
以标榜“颠覆”和“否定”为“革命大旗”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人提出“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政治语境状态中,必须首先发展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抗拒意识,才能成为当代艺术家。”(廖邦铭:《拒绝官方主义是中国当代艺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说,必须有“抗拒意识”,才能成为当代艺术家。难道揭露不行吗?难道反思不行吗?难道批判不行吗?
抗拒,就是对抗和拒绝,就是选择对立的立场。那么,它要抗拒谁呢?不言而喻。
这种鲁莽而不切实际的观点,不可能受到中国社会主流观念的尊重和欢迎。因为只要稍有中国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人们渴望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厌恶类似“颠覆”、“否定”和“大革命”之类的话语和思想。中国渴望的是建设,而非“颠覆”、“流血”,哪怕以艺术的名义。
更有甚者,北京宋庄的某当代画家,其下流而缺乏理性光芒的作品,或许会迎合某些西方反华势力的口味,但只会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唾弃和鄙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阳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