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不是对立的阵营
2010年08月12日 20:22 今日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就艺术来说,广东本土的创作精品和名家不在少数。在体制内,历届全国美展一直都不缺来自岭南的发声与亮点;在当代领域里,像“卡通一代”、“阳江青年”这些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备受关注的艺术思潮和创作力量也人才辈出;而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当中,广东的城市雕塑更是一度处在全国领先水平……然而,可惜的是,民众对此知之甚少,更加谈不上与生活发生联系。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艺术在排斥公众,还是公众在排斥艺术?非也,这些判断都是不成立的,毕竟从根本上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从生活里来,最终还会回到生活中去,影响和改善生活的状态。

要促成这样的化学作用,我们必须弄清楚一点,那就是怎样去做到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普通民众可以在生活当中就对艺术耳濡目染,而不是非要走进美术馆。实际上,艺术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相反更接近于一种精神需求的奢侈品,说白了那就是艺术必须主动地介入和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不是端坐在庙堂之上,等着信徒上门供奉。

不久前,笔者在香港就曾误闯一大型购物商城,结果意外收获了一个艺术遭遇商业、艺术对话生活的新体验。那是某地产开发商与香港市区重建局携手推出的全球首个购物艺术馆,名为“K11”,占地三十四万平方尺,位处尖沙咀商业繁华的中心地段。在这六层高建筑物里,让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上个世纪的设想——“所有的商铺都成为艺术馆,所有的艺术馆都成为商铺”正在成为现实。当然,所谓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其实并不是新鲜的话题,大部分时尚设计师都会花大量时间流连于艺术馆和画廊,寻找灵感,如果要追溯的话,上世纪20年代,可可·香奈儿就和毕加索私交甚笃,也曾为俄罗斯芭蕾舞艺术家贾吉列夫设计服装。但是,能在日常生活中让购物与艺术共处一室,倒不是常见的事情,至少在广东这样一个沿海开放的地区范围内还未曾有过。尽管在不少人看来这仍然是种推销行为,或者是为品牌造势,但比起纯商业性的推广,这样的一个开放空间,让民众不仅收获了独特的购物及餐饮体验,更零距离感受到了艺术与生活的一个相互作用力。

如果说,艺术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那像这样的一种艺术介入的公共空间则算得上是针对全民普及的一块土壤。

近年来,艺术与时尚、商业“联姻”而举办的各类活动举不胜举,像Dior高级定制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Chanel“流动的艺术”以及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开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等活动,都已经成为众所皆知的事情。我们不难发现,代表时尚的奢侈品牌、代表前卫的艺术家、爱看热闹的都市人们渐渐地都对此乐而不疲。相信久而久之,品牌内涵因为艺术细胞的注入而备受人们关注和青睐,艺术作品也因为奢侈品牌的大力举荐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市场高潮,公众更因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而在文化艺术有所认知和要求,这样的一种“三赢”的局面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也会伴随着不少质疑的声音,譬如“具有独立内在精神的艺术在日益弥漫的商业气焰笼罩下还存在吗?”事实上,对于这些问题,一个准确的回答还是得交给历史去判断。

只是,当我们回首一路走来的历史,清楚地看到了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达明安·赫斯特和村上隆等艺术家已经或是正在超越传统、打破日常观念,让艺术驰骋在更广阔的领域。对此,“自叹不如”肯定不是一个应有的态度,与其被限制在被人规定的范围内,我们倒不如以包容的心态主动去接纳广阔的可能性。毕竟眼前的事实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艺术与商业,并不是两个对立的阵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煜堃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