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被人知晓,是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而被人关注,却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和现任馆主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废墟中的孤岛。以此来形容今天的观复博物馆一点都不夸张。
8月31日,在几经辗转之后,记者终于寻找到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附近的观复博物馆。只是眼前的景象让我很难将其与鼎鼎大名的观复博物馆联系在一起:狭窄破旧的马路上驶过一辆辆运输车,成片的砖块瓦砾中一些施工队正在做着收尾工作,伴随空气中夹杂着的尘土,一切都在向人展示着周围正在经历着拆迁。不过还算幸运,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观复博物馆依然开门纳客。
“慕马未都先生之名而来,特别希望能够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作为私人建立的博物馆,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马先生真的很不容易。”中国科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陈鸿安先生在展馆内对记者说。慕马未都之名奔赴而来的不止是他,还有与他一起来的100多位中国科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退休的老同事。
实际上,在1996年之后,包括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路之东的古陶文明博物馆、陈丽华的中国紫檀博物馆等博物馆纷纷建立后,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就一直备受关注。
从张謇到马未都
“截至去年,我国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386家,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13.3%。”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分管博物馆工作,现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的马自树曾说过。
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民营博物馆发展得都比较慢。这与1949年后的一些政治和经济因素有关。
情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为民间收藏的兴起和私立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尤其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文物市场的逐渐开放促进了民间收藏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民营企业参与进来。
1996年10月末的一天,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对社会宣布批准包括观复博物馆在内的四家民办博物馆的筹建资格,由此在中国各地兴起了建立民办博物馆的第一个高潮。这其中以北京地区的观复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金台艺术馆和广东地区的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重庆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最为著名。
实际上,中国第一家个人建立的公共博物馆要追溯到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私立博物馆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因为就在此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曾经把建设博物馆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措施,同时也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太平世”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众人的努力之下,1898年夏,光绪帝采纳维新派主张,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博物馆。不过,遗憾的是此次改革昙花一现,举办博物馆的梦也随之破碎。
百年的沧海桑田,近一个世纪之后,也就是在北京四家博物馆获得筹建许可的第二年,1997年1月18日,观复博物馆在北京琉璃厂西街诞生。虽然它的面积仅有400平米,但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十几年后,当年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也改为今天的观复博物馆,仅仅是四个字的删减,却意味着观复已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艺术;与之同时,馆址从琉璃厂西街到朝内南小街,再到今天的大山子,这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动,更是展出面积的扩容和增大,哪怕是在今天面临着“四面拆迁的楚歌”,观复博物馆依旧有将观复做大做强的计划。显然,伴随着马未都的走红和成名,观复博物馆也有了大踏步的发展。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营博物馆都如观复博物馆这般幸运,毕竟有马未都这般名气的馆主并不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