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现场中的自觉性——南京当代艺术考察手记
2010年10月08日 15:10 近日艺术 】 【打印共有评论0

资料图片

随着“联手创库”的拆迁,2007年艺术家于小雨、赵勤、吴翦在幕府山下,原长安汽车制造厂的旧址上找到了一片旧厂房,在其后的一两年中,聚集了大约40位艺术家。例如刘国夫、毛焰、黄峻、靳卫红、赵勤、余小雨、葛震、吴剪、孙俊、王东春、高雷、胡正东、罗凡、朱存伟等,移动的家园如候鸟一般再次迁入这个在后来几年中对南京当代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艺术社区。而在南京的其它地方,仍有一些小范围的艺术区和零散的艺术家工作室,例如新联机械厂艺术区、江心洲艺术区,艺术家包括管策、汤国、张正民、郭海平、曹凯、包忠、陈辉、罗荃木、徐弘、高波、孙新宇等。值得一提的是,青和美术馆在幕府艺术区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2007年之后的南京当代艺术的发展。青和美术馆以及其它美术馆的出现使得南京当代艺术进入了名副其实的“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成为了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它在南京的特殊情境之下,承担了画廊及博物馆在地区中缺席的责任。青和美术馆馆长刘国夫邀请了众多批评家策划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当代艺术展,其既立足于南京本土当代艺术的推动,又以更为开放的姿态积极的投入国内当代艺术的构建与发展之中。而与此同时,南京当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伸脉络为主线,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象征语言为表征,以摆脱图像化和庸俗社会反映论,回归个体自由与心灵诉求,强调经验与想象、日常与陌生、带有书写性的绘制手段和诗性叙事的方法等,例如艺术家刘国夫、葛震、吴剪、孙俊、王东春、陈辉、徐弘、罗荃木等。在进入2009年之后,南京当代艺术机构负责人也出现了一些例如秦建军、李莉等有志之士,其创建的“尚东当代美术馆”也为南京当代艺术的推动做出了诸多贡献。站在今天的视点来看,虽然南京进入了“美术馆时代”,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许多美术馆也迅速销声匿迹或者转向当代艺术之外的其它门类,到今年为止,仅剩下青和美术馆、尚东艺术中心、南视觉美术馆等几家机构还一如既往的坚持以当代艺术作为其学术方向。这也难免让人有些遗憾,时间开了一个玩笑,昙花一现的美术馆时代之后,也给未来留下了诸多启示。

一个区域的艺术发展,不仅仅是这些群星的璀璨,它也有许多很少被人关注的人和物所构成,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浪,人们更应记住那些从未显现,却从未放弃的执着者。

二、诗化怀乡的幽灵与现代割裂的焦虑

上文中所提及的“生态”一词广义的含义是指生发、生长、生存的环境与形态。这里的形态,涉及到其生态环境中所呈现的艺术存在形式与存在意义。例如南京当代艺术生态中所呈现的艺术家的观念指向,美学特征,叙事方法,思维逻辑,语言习惯等。这个广义的生态背后涉及历史脉络、社会环境、精神指向等情景与诉求。当然,这些并不能全面的呈现形成艺术生态的各种因素,几者之间相互交叉,并很难在一个绝对断裂的空间与时间之中进行明细的分化。但,这种笼统的归纳方法和研究方式却可以使其更接近地域性艺术生态的现场。在以下的论述中,笔者将对前面的几点进行大致的梳理。

提及南京便很容易与“江南文化”所挂钩,可以说,在梳理南京的历史脉络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难跳开的话题,南京作为江南文化的重镇,在历史之中不断的被释读。南京有许多别称,多为历史各时期对于这座城市的命名,例如金陵、江宁、建邺等。据记载,南京得名金陵,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王观其地有有帝王龙气,继命人埋两个金人与南京城下,以破其五行风水,使得南京成为困龙之陵。如若说,南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应是从魏晋时期算起,从北方士族的迁徙,到新亭对泣对故国的怀念,南京不断的被置于偏安于江左的噩梦之中。隋文帝一统天下后,担心南方政权的死灰复燃,将南京城彻底荡为平地。这也是南京不断遭遇灭顶之灾的开始,后来的太平天国屠城和近代的日军南京大屠杀都使得这座城市不断的遭遇着沉重的灾难。在唐宋元三朝,南京逐渐成为各个朝代的经济重镇,直到今天,它仍旧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分析其原因,南京因地处江南,每年雨量充沛,且河道遍布,空气湿润,气候也较为平和,又为平原地带,所以盛产鱼米,又产丝绸,茶叶,瓷器等。这就使得在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家,无论是基础物质需求,还是富足阶级的精神把玩都造就了地域文化中的安逸心理和较为封闭的自足体系,即具备走向个体精神维度的物质基础。而此地自古重教育,诗书礼仪成为家族价值的基本教条。历史中,南京又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地点(江南贡院),直到今天南京仍旧是全国重要的教育基地,拥有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且自古以来南京的出版印刷业在国内具有较高的位置,可以说南京具备文化发展的一流基础设施。这种场域使得南京在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在自然风景上,南京的山形多为平缓圆润,而杂木植被使得树木茂密,一入冬日,却又枝干丛生,交错无序,一片萧瑟之景。而春日来临之际,又是群莺飞舞,细柳扶岸,从自然上而言其属阴性,怪不得白居易这样写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但,空间只是空间,时间在空间中的交错,使得这些精致在南京的历史之中,充满“怀古”之意,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时值今日,南京仍是许多游人凭吊古人,感叹历史之地,落得逢南京必怀旧,逢怀旧必惆怅。思古之幽情,在这样一个地域文化中极为明显。也就说,在这座城市始终有着诗化怀乡的幽灵在飘荡。历史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并没有使得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区域摆脱对政治中心的渴望,只是历史的话语流变不断推移。“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这首诗,时值今日仍然有效。无论曾经的南京多么辉煌,历史总会远去,而自足似的“不合作”很多时候是一种将中心视为浮云的心理,心底却依旧是渴望“长安”。于是,这种纠结或者矛盾的心理,依旧诗化怀乡的精神指向在今天仍未消除。

今天的南京不再是面临历史中的那些困境,而是面对一个更为庞大的命题,现代社会的出现,消费主义的膨胀、全球化时代的普及。这就使得南京产生了现代割裂的焦虑,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现代社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市场经济与消费主义时代迅速来临,这座曾经作为文化重镇和经济重镇的城市其地位不断的遭遇打击。长三角经济区的出现使得这一地区的密集型乡镇企业成为其经济的支柱,而近邻的上海却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无论从各个方面都将南京抛之身后。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言,当代社会的出现是其重要的刺激点和策源地,这就使一座半开放的城市面临着结构上的转型。大量外来劳动资源以及高新科技的注入迫使南京的传统自足文化不断的被消解,也不断的成为了一种想象。传统文化很难再具备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实用价值,也就说诗化的怀乡是建立在个体精神的想象之中,它是遭遇了现实中的无奈,从而在割裂的处境之中,所生发的一种悬置焦虑的寄托。特别是在历史的变迁之中,人们不断的怀疑江南的文化的再造价值和现实意义。这种割裂在南京的历史中也多因政治变迁及社会流变而出现,可以说南京这样的地域城市始终存在着一种割裂。晚清诗人陈三立曾这样写道:“何必远溯乾嘉盛,说起同光已惘然”。不难看出,早在清代同治和光绪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进入,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功能遭遇了极大的困境,而南京在20世纪,仍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留地。对于南京而言,相对其它城市,它的传统太过于根深蒂固,历史太过于沉重。它也间接的束缚了南京当代艺术走向更为先锋、更为实验的开放场域。

谈至此处,上文中简单的陈述了南京当代艺术生态背后的历史资源,社会语境。而这些因素也切实的影响了艺术家的观念指向,美学特征,叙事方法,思维逻辑,语言习惯等。也就说诗化的怀乡与现代割裂的焦虑始终在南京的众多艺术家作品中有所体现。在此,笔者不做一一论述。需要理清的是,这种地域文化特征的影响涉及到一系列的重要命题,例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是对全球一体化的反思,人们普遍关注的标准化、流行化和永恒价值之间的关系;对地域个体经验的强调,如何处理社会中的二元对立关系;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普世经验的焦虑,对短暂的社会反映论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调整;区域性的艺术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分类,倒不如说是一种具有实验性的提取。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商业社会的不正当介入和媚俗流行符号的泛滥更是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因素,地域性艺术的价值正是给去标准化的当代艺术带来新的可能,这种不同地区的丰富资源,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代艺术的精神诉求、文化逻辑、语言方式等。

正是在此基础上,在时间的漂移、话语的流变、空间的置换之中,从现场出发,中国当代艺术期冀一种自觉的反思意识。

本文发表于《艺术当代》2010年第10期

2010年6月30日写于南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崔灿灿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