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1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刚刚召开,年会的主题是:“改变世界状况——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世界进入一个“后危机”时代,正积极“求变”以努力应对新的危机和挑战。全球的经济、政治秩序发生着深刻变革。世界不同的地方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2009年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趋向一致化,这种一致化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相应的,在文化上中国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面对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对全球文化的覆盖——全球文化的“美国化”,中国当代文化是西方创造的历史的客体么?中国当代文化的“主体性”在那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文化上“自我认同”?如何对传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诠释?
一、五百年之历史变局
五百年前,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逐渐形成一种单向度的影响:
1,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中世纪基本结束。
2,地理发现促进了欧洲在全球的经济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形成。伴随而来的是,全球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
3,马丁 路德于1517年发动宗教改革,加尔文教派等宗教改革运动对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顶点。
“它(西方文明)已经对公元1500年以来存在着的所有文明都产生了势不可挡的影响。”[1]此后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历史的演变是由其它社会对西方文明的从属所构成的。这一情形今天正在逐渐改变。我们正面对着数百年来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局。
五百年后,“权利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2]:
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等分属不同文明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向更加均衡的方面转变。五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心脏首次不是只在西方跳动,而是向非西方文明转移。世界经济中心从大西洋沿岸移至太平洋沿岸。随着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失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国际权利重组变得不可避免。商讨、调整世界主要经济政策的G8集团(由世界主要八个发达的西方国家组成)由G20集团(包括中国、印度、韩国、巴西、南非、墨西哥、印尼、阿根廷、沙特等更广泛代表世界不同区域的国家)所取代。
“全球化”起源于西方的全球性扩张,“全球化”却同时给非西方国家带来了重要的机遇。非西方国家历史性的抓住了这一机遇,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的扩张看起来不可抗拒,结果却出人意料:伴随着非西方文明的崛起,西方日渐衰落[3]。面对过去数百年来西方国家逐渐建立起来的对非西方国家的不平等关系,非西方国家今后会寻求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的国际环境。对非西方国家而言拒绝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西方化。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4]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里全世界人们阅读最多的新闻故事,[5]超过过去十年来所发生的9 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二、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关系
当代艺术,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的。2006年美国艺术家波洛克的一幅艺术作品拍到了一亿四千万美金,这仅仅意味着作品的价值么?不,是美国文化卖到了世界的最高价。中国当代艺术,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文化——后现代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客观地说,从历史上看这具有合理性因素。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革时期形成的“泛政治化”、过度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形成了消解,它是那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对世界持更开放态度的一种反映。但在今天,随着中国和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所面临的文化问题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现代主义已很难作出应答。
1,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时期的概念。
根据詹明信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所言,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晚期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经济模式——相对应。在这一阶段,资本的扩充已达惊人的地步,资本的势力已延伸到许许多多此前未曾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工业生产已不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属性、形式与价值取向,纷纷从再现转向再生产,目标是服从商品化与市场需求”。[6]
而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背景并非如此,中国正处在转型社会中,虽然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已不再对农业进行收税,但仍有超过60%的人口依赖于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产业维持生存。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半农业社会、半工业社会、局部大城市存在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混合体。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不相符。或者说,对应于中国多元的经济形态,后现代主义应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应成为主要的部分。
2,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之一:“历史感的消失”。
“历史上的过去消失了,历史上的未来和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历史只存在纯粹的形象和幻影。”[7]
后现代主义使全球文化所进入所谓的“后历史时期”,成为“一个单一的巨大共同体”[8]。它以全球文化的“美国化”剥夺了其它国家文化的“主体性”。“符号”对于传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凝聚了前人世世代代的经验并使之永生不朽。后现代主义通过这样一种手段——以商业生产的模式对全球其它文明的文化符号粗暴地“肢解”、“拼贴”和“滥用”——从而剥离了文化符号原有的文化内涵,切断其历史根源,实现了对其它文明历史、文化、价值的剥夺。中国当代艺术恰恰表现出这些特征,这与西方的诱导有关,也与我们的主动迎合有关。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历史断裂”、“身份丧失”及成为西方文化附庸的困境和可能。
“眼前这个即源于美国又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后现代文化现象,……直接因美国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张而形成,它导致一种霸权的成立,笼罩着世界上的所有文化。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或者从由来已久的阶级历史的观点来看),在文化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与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9]
3,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特征:“去价值化”——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阻遏。
后现代主义不再提供任何关于世界的解释和意义。
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社会成本:“问题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了从‘以人为本’到‘以钱为本’的转型,钱变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10]
后现代主义不再提供任何关于世界的解释和意义。中国当代艺术——作为全球后现代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其自觉的“去价值化”与中国社会的全面“货币化”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
面对商业消费主义文化占据的主导位置,面对社会上呈现出的价值虚无的泛滥,在这样一个“资本为王”,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的时代,我们就应该心安理得、无动于衷么?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中国的当代文化应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应当阻止社会全面的“货币化”。人不可能完全被货币化,中国当代文化应当承担文化反思的功能并做出重建社会价值的努力。
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去价值化”,艺术自然地成为纯粹的商品,在市场上价格的高低成为了唯一的评价标准。
一个正在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真的需要“去价值化”和“意义消亡”的文化么?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只能表现出消费文化的功能?其是否还具有重建价值的勇气?
三、“水墨”:重建新的价值
“水墨”,是指一种“价值”,而不是仅仅指一种与特定媒材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士”(读书人阶层、文人阶层)——长期维系的一种价值体系。它代表了“士”的阶层长期延续的一种价值理想:忧国忧民、独立的文化人格、对学术的终生追求、对超出现实之外的虚拟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
“水墨”,意味着一种文化上的“主体意识”。意味着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在寻求、扩大不同文明之间共有价值的基础上,维护自身文明的“连续性”和“独特性”。文化认同对处于社会当中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丧失文化认同会使一个人在社会中成为纯粹冲动的经济生物。“水墨”,是我们重建文化主体性的一种重要的意识、资源和依据。
今天,“没有一个文化是单一而纯粹的”[11]。中国当代艺术,必须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理解。对“水墨”而言,面对“价值”的剥离,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什么是我们文化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思想、观念、语言媒介的介入下,对传统背后曾经代表的文化价值理念进行新的反思。
怎样重建我们的文化?法国思想家法农建议:“本土文化人应承担与民族相关的全球责任。” [12]
中国当代艺术,或许应该成为一种包含理性的思考、反思的力量、克制的意识、独立的精神、对“他者”的尊重等等文化价值与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因素的新的价值或新的艺术形态。它应该是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面对不断出现的危机更具开放性、自信和包容性的文化。
四、“自由,是存在于不同势力对垒的夹缝中”[13]
自由意味着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的自我选择和自由行动的空间。自由存在于自我约束,但更存在于外部个体之间的相互制衡。一个不受约束的个体对其它个体而言是可怕,对美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二十世纪开始的十年当中,美国接连发动了两场对伊斯兰国家的战争,世界因此变得更加安全了么?2009年底的圣诞未遂炸机事件仍不断威胁着每一个美国人(西方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人)的生命。恐怖主义从未如此频繁地在世界各地发生,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西方文明表现出更加尊重其他文明的价值,如果美国不是如此强势地挤压其它文明的生存空间,以控制石油资源为实际目的而悍然发动对其它国家的侵略战争,世界在今天会表现得充满了众多强烈的冲突?
西方文明的价值、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合理和有益的成分,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加以选择的,这毫无疑问。不变就不能生存,就不具有反思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出现的挑战。但断定全世界人民都应当信奉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文化,因为它们包含了人类最高、最进步、最自由、最文明的思想,持这种想法的人是片面及不理智的,他们忽视了西方文明自身具有的两面性;他们也忽视了非西方文明的合理性、文化根性、无法消除的文化差异及历史延续性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历史的终结论”现在看来只是一个滑稽的玩笑。“凡是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的社会,通常是其历史即将衰微的社会。”[14]
“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西方对其他文明事物的干预,可能是造成文明世界中的不稳定和潜在全球冲突的唯一最危险的因素。”[15]
确如美国哲学家阿瑟 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一书中所描述的,今天的全球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同质化”。这种以平淡感、浅薄、非历史性、“去价值化”为的特征的文化迫使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屈从于它的规则。同时,由于由于全球化所产生的重重危机(核战争的威胁、生态灾难、全球经济危机等),全世界人的命运前所未有的绑在了一起。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和反思的。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当时代提出新的挑战,当新的文化问题或新的文化矛盾出现,如果我们怯于面对而失去做出积极应达的勇气,那么在我们正在进入的现代社会(风险社会)中,将很快陷入到加倍的危机和困局之中。
面对时代的变革,我们需要“应时而变”。 时不我待,行动吧!我们别无选择!
李飒
2010年2月6日
[1],《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缪塞尔 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3版, 第348页。
[2],同上,第9页。
[3],“欧洲或西方霸权日渐衰落是现代性激烈化的主要影响之一。”《现代性的后果》,(英)安东尼 吉登斯著,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45页。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缪塞尔 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3版,第71页。
[5],路透社2009年12月7日电,《参考消息》转载文章《“中国崛起”成十年来全球最热新闻》。
[6],《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 赵一凡著,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第1版,第54页。
[7],《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美)詹明信著,张旭东编,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第290页。
[8],《艺术的终结之后 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 (美)阿瑟 C 丹托著,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中文版序言第7页。
[9],《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美)詹明信著,张旭东编,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第430页。
[10],引自郑永年2009年12月29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的GDP主义及其道德体系的解体》。
[11],《知识分子论》 (美)爱德华 W 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2年4月第1版,译者序第6页。
[12],《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 赵一凡著,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第788页。
[13],引自英国政治家柏克《一个老辉格党人对新辉格党人的呼吁书》一文,《美洲三书》,爱德曼 柏克著,商务印书馆,缪哲选译,2003年3月第1版,第306页。
[1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缪塞尔 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3版, ,第347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飒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