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斌——蓝屋
2010年10月25日 18:51 今日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时间:2010-9-25-2010-11-12 地区:北京798艺术区

主办机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海报

我们的地球也是一个巨大的蓝色房间。杨少斌特意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制作了一个这样的房间:《蓝屋》,一片蓝色的海洋,一颗危机中的星球,一幅人的面孔组成的风景。作品生动地说明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决策者,与环境变化的无辜受害者的肖像对立放置。另外两面墙上是无限的景观:一个黑洞和一个风暴眼。在这个空间里,人物肖像和风景相互渗透。每一张脸都是一个巨大独特景观的一部分;每一个景观都是我们世界的一张脸,我们星球的一张肖像。观看者置身这片蓝色的海洋时,杨少斌的《蓝屋》让我们想起一个现实:无限的,紧迫的,不可避免的。这个屋子装满了人类在自然界所面临的困境。进入之前,请按下你身上的蓝色开关。

- 杰罗姆·桑斯,UCCA馆长

策展人前言

蓝色的味道——读杨少斌近作

在文学的创作中,有一种叫做“通感”的修辞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感官功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在通感中,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颜色也似乎会有温度。比如说“热闹”和“冷静”,冷和热本来属于感觉,却又和听觉相通,这就是典型

的“通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人为了理解外部世界而发展进化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

在解读艺术作品时,有时也需要借用这种“通感”的方法,特别是当一个系列的作品都基于一种色调,这个时候的色彩就不能仅以色彩观之。此次在UCCA 展出的杨少斌新作——《蓝屋》,作品全部基于蓝色调,这一系列的“蓝色”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味道,相信只有使用这种跨越感觉界限的“通感”才能将其描述得更加清楚。

当杨少斌用一个统一的蓝色调将“蓝屋”系列画面中的人物凝固并包裹,各种不同的立场、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局部、差异的文化传统在分别面对环境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同一态度在画面上跃然而出。同一片蓝色下,人们要放弃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很多领域的分歧与成见,放弃纷争、推诿和逃避,共同去应对一个“残酷”的、气候改变的事实。这种全方位的感觉也只有依靠人们的“通感”才能更好地去感受。

- 郑妍,UCCA 艺术部总监

艺术家自述

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需要有一种好的创作态度。我说的态度是指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义务,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的功能。

2008 年9 月陪杰罗姆·桑斯看我在长征空间的个展《X——后视盲区》,他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议,例如布展意图的思想性和怎样更好地强化作品。我觉得他说了一句话很重要,他说:“艺术家的每一次个展览都应该是一次双年展,”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作品无论从形式感还是到内容都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把个人最强大的部分激发出来,将已有的元素充实整合。杰罗姆· 桑斯喜欢展览中的蓝色作品,问我是否可以考虑做一个有关蓝色的展览。我曾经画过一些蓝色的作品,这些蓝色的作品是出现在国际政治系列中的。

那么做蓝色作品展览等于是化零为整,把以前的蓝色作品做一次归纳。强调蓝色本身的含义,这样就必须找到与蓝色互为联系的题材。最初作了几个方案,觉得在展览结构上不顺畅,方向不清晰。年底去澳大利亚参加三年展,把方案带去和卢杰讨论,仍然没有结果和明确的方向。将要离开澳大利亚时在新闻中看到了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觉得这是与蓝色有关的国际话题,气候问题可以与蓝色互为联系。

《蓝屋》是展览的名字,也是展厅的环境,是容纳了众生在自然界所面临的困境。在工作中我时常把这些人物看成风景,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自然界一个渺小的局部。幻想着在展厅中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被它震撼,在蓝色的包围中希望作品像海洋一样的神秘、涌动、沉浮,画面质感像蓝丝绒一样平滑。

蓝色象征什么?对这个展览而言,蓝色是一种深邃而有强度的忧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