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克勒的艺术收藏与赞助
2010年05月05日 19:53 艺术中国 】 【打印共有评论0

以人文精神将艺术与科学连在一起

1987年5月26日,赛克勒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疗中心去世,享年73岁。这位上个世纪屈指可数的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没有等到4个月后史密森尼赛克勒博物馆的开馆。这的确是一个遗憾。在当年10月1日,也是赛克勒博物馆刚刚开放时,美国人类学家、时任史密森尼博物馆秘书长的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博士,写文怀念赛克勒。文章的标题是《赛克勒试图以人文精神将艺术与科学连在一起》,稍长但精准。关于这个“三位一体”,赛克勒自己有着精辟的名言:“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同时追寻两者,乐趣无穷。”喜爱艺术的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也经常引用这个经典的比喻。

的确,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亚当斯的文章还透露,“在赛克勒去世的前几周,他对于全球艺术市场近来的价格爆涨忧心忡忡,因为这意味着公共博物馆将越来越难搜集到好的艺术品,甚至连参与拍卖竞价都成为困难。如果他还活着,他很可能会做一个强有力的幕后舵手,来确保我国交易市场上至少最珍罕的瑰宝可以进到公共博物馆成为永久的珍藏,以与公众分享。”

前赴后继的赛克勒家族

赛克勒高远的人文精神与实践,并未随着他的突然离世而戛然而止。赛克勒的遗孀吉莉安继续着他未竟的遗愿。特别是86年才破土动工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牵动着吉莉安的心,于是她频繁往返美中之间,并且在博物馆前增建吉尔·赛克勒雕塑花园(“吉尔Jill”是“吉莉安Gillian”的简称)。整个项目1993年顺利竣工。这座用于教学的现代博物馆,是中国大学里第一座考古专题博物馆。1991年,她还以赛克勒夫妇的名义资助了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的吉尔&阿瑟·姆·赛克勒侧厅(Jill &Arthur M. Sackler Wing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赛克勒的两位兄弟也是医学家兼收藏家和赞助人。其中,雷蒙德及其夫人贝弗莉(Beverly)捐资冠名了大都会博物馆里面的近东艺术馆。另一个兄弟莫蒂默的妻子杰奎琳(Jacqueline),则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年轻收藏家委员会主席(Chair of the Young Collectors Council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而赛克勒4个孩子之中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Sackler),一位公众史学家(Public Historian),也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艺术中心。伊丽莎白致力于改变艺术界对于女性和女性艺术的淡漠,于是2007年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内成立了伊丽莎白·赛克勒女性艺术中心(Elizabeth A. Sackler Center for Feminist Art),8300平方英尺的展厅和教育设施,全部用于女性艺术的展示与交流。她用这种艺术方式向女性和女性艺术家被忽视被压抑的现状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伊丽莎白还接管了成立于1965年的阿瑟·姆·赛克勒基金会(The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此基金会致力于让学者、学生和大众能有机会进入到赛克勒广袤的收藏。目前已向各个博物馆借出的艺术品多达1000余件,并且组织巡展,以及以赛克勒的收藏为基础出版了11本学术图录。

赛克勒的持续影响力

一位署名Lydia L.的观众多年后回忆起自己上大学研修亚洲艺术课程时,去哈佛的赛克勒博物馆参观。当看到那些不可思议的中国青铜器时,她简直惊呆了:“如果这些数千年前的古老器皿能够讲话,它们可能会说,‘谢谢你,赛克勒先生,给我们建了如此杰出的博物馆,要不然,我们就没机会向世人展示自身的奥妙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赛克勒基金会的引言:“艺术是一个绝好的示范,它向我们呈现着一个人是如何可以打动所有人的心;艺术家是如何能够跨越经久的时空向每个人表露心声;以及一个过去的文明如何与今天对接。”

<<上一页 1 2 ... 4 5 6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杜卡 编辑:李想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