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京逝世,享年91岁。本报曾邀请吴先生的学生、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士英著文《怀念老师吴冠中》,文章中说:“吴先生披露:我这一辈子只给人画过两次,一次是位女画家画了20分钟,第二次做模特儿就是给你。”那位“画了20分钟”的女画家是谁呢?
吴冠中曾经多次说:“我从来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而且,在他一生中两次做模特时,都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编者
7月5日,本报邀请吴先生的学生、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士英著文《怀念老师吴冠中》,文章中说:“吴先生这才披露了:我这一辈子只给人画过两次,一次是位女画家画了20分钟,第二次做模特儿就是给你。”
那位“画了20分钟”的女画家是谁呢?
文章发表后,全国政协信息局的贾燕赓同志来电说,自己的婆婆就是那位给吴冠中画速写的女画家,叫王德娟。
王德娟何许人也?
“百度百科”中有介绍:王德娟(1932.6—)女,江苏武进人。擅长油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1954年至1957年任《中苏友好报》美术编辑。1957年至1989年,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其间曾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副主任。1984年受文化部委派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进修一年。1983、1990、1992、2000年分别在北京、新加坡、台北举办个人画展。并入选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的联展。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和女民兵》、《芬芳满人间》等。出版有《王德娟油画选》、《毕克官、王德娟—油画、素描、漫画集》、《王德娟画集》。
在书画界,王德娟很低调,从不张扬。她和丈夫毕克官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培养出的第一代画家。夫妻俩与吴冠中先生有师生之谊,因为吴先生曾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但“吴先生没教过我们”。后来,毕克官与吴冠中先生又同为全国政协委员,与吴冠中夫人朱碧琴女士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同事,有同事之谊,“两家人很谈得来。”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家都搬到了北京南城的方庄小区。住得近了,相互串门便成了常事,“吴先生一有新作,就摆满一屋子的作品给我们看,而且愿意听我们后辈的意见。”王德娟说。
王德娟女士在《亲近泥土》一书中,曾经描述过两家的交往:为了不占地方,我在自己家里把画挂满了墙,到我家里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看我的画。而吴先生每次来都要看看我是否有新作,但他轻易不肯定我。他给我最多的指导是让我不要写生,他认为掌握了写生的规律,不要再被它束缚住。吴先生不喜欢照相,我们都很尊重他,所以长时间没和他照过相,也没画过速写。那天吴先生来,我看他情绪很好,就提议他们继续聊天,我在旁边画速写。吴先生对我这突如其来的请求也不好拒绝。我坐在朱女士旁边,她看着我画,不断地说画得很像,我才有了信心。画完后请吴先生签名,吴先生边写边说:“我从来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
同样的话,吴冠中也跟赵士英说过:“先生接过画像不说话,问他,他说我从来不照镜子。勉强签了个名字和日期。”
仅有的两位为吴先生画像的画家,都记录了吴冠中先生同样的一句话,那么,“我从来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是什么意思呢?
王德娟女士说:“这幅速写我画得倒是很像,遗憾的是没抓住吴先生那特有的风采。”而赵士英的速写“师母说像是像的,只是年轻了十几年。”
吴冠中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是什么反映呢?
据赵士英的文章《怀念老师吴冠中》记载,在吴先生签了第一张画之后,“我改用马克笔细的一头,像写草书一样地速写起来,才几笔,师母在一旁鼓励说像!像!!像!!!我顾不上思索,只凭感觉随心所欲一挥而就,前后只三分多钟,师母说像极了。先生接过去,笑吟吟地大笔一挥——吴冠中。他好高兴,把“冠”和“中”之间,从画纸这头狂拉到那头。并随手在画像左端落款:士英留念。师母在旁边说,像是你画的送给他的?“噢!”吴先生思维敏捷在一声“噢”中补上“来家速写”四个字,用线一圈变成了“士英来家速写留念”。
看到吴先生满意的样子,赵士英先生说,“(吴冠中先生)不像是从来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模样的人。”
美术界都知道吴冠中先生说话直、有啥说啥,从来不讲情面。其实不然,从两位画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先生在某些事情上,说话还是“非常婉转”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