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画作《孝贤皇后像》
郎世宁画作《乾隆大阅图》
郎世宁画作《花阴双鹤图》
据媒体报道,有我国“西洋画师第一人”之称的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瓷版画《高士训兽图》,于9月6日在古城镇江一居民藏家“露脸”。该画高1.5米,采用可永世保存的法朗彩釉绘就,画面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红方印,盖有“世宁”方印。整个画面五彩缤纷,其人物栩栩如生。这一报道,使郎世宁及其画作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国,是位曾受到清康熙、雍正、乾隆3位中国皇帝赏识的“洋画家”。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胆地把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带给清朝皇帝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宫庭画师中的翘楚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郎世宁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
郎世宁19岁的时候,加入了热那亚耶稣会,成为一名传教士。他从小学习绘画,成为传教士后,很快开始给各处修道院绘画,在业界小有名气。那个时候的欧洲知识分子,普遍对中国怀有热烈的向往之情,郎世宁也不例外。他向教会申请,要求到中国传教,很快得到了批准。
1715年,郎世宁终于来到了中国。当年11月,27岁的郎世宁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皇帝对天主教不感兴趣,他只是对西洋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十分推崇。康熙皇帝并没有把郎世宁当作一位传教士来对待,在他眼中,这个站在面前的外国人是一位艺术家,可以留在宫廷中为自己作画。而在郎世宁看来,能够在画画时亲近皇帝,说不定可以让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局面。就这样,郎世宁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师。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此时在华传教士皆遭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受到特殊礼遇。这一时期,郎世宁创作了很多画作,如雍正元年的《聚瑞图》,雍正二年的《松献英芝图》等,显示了他浓厚的艺术功底,受到皇帝的喜爱。
等到乾隆皇帝即位,他也是一位爱好艺术的皇帝,屡次召见郎世宁,要求他创作以皇室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某日,郎世宁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后来成为了郎世宁所绘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皇帝仅在该画完工、七十大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三次,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
在给皇帝画画的时候,郎世宁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传教士,数次向皇帝进言,要求开放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可惜收效甚微。郎世宁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六月,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在中国的历史中他以一名绘画大师而被后人铭记。
开创“西画中用”新画体
郎世宁的画作在康·雍·乾三朝受到皇帝的推崇和喜爱,一方面因为其本人高超的绘画技巧,在当时的宫内画师中首屈一指。另一方面,郎世宁独有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也是他的画作如此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从小在欧洲接受绘画训练的画家,郎世宁的绘画基础是西洋油画。他的很多绘画技法,如对颜色和光影的运用,都是油画式的。但是,来到中国后,郎世宁发现,很多在欧洲人看来天经地义的绘画方式,中国人却难以接受。欧洲的肖像画,比如荷兰的伦勃朗,经常将人物放在一个侧光的环境中,这时人脸在画中就会半明半暗。但这在当时,是没法被中国人接受的,他们会认为这是“阴阳脸”,非常不吉利。
还有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一般是平行的,极少有线条的交汇与融合。特别是在没有透视法的中国,画面中景物、人物之间没有真实的距离感,仿佛每个线条都是平行的,这几乎成为了画面中线条与线条之间唯一的关系。到了中国后,郎世宁积极引入欧洲的透视法,不仅自己用透视法入画,还在业余时间教授宫廷中的其他中国画师透视法的基本原理,逐渐将这一西洋画与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在中国普及开来。雍正时期的学者、大名鼎鼎的总督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写过一本中国最早介绍透视法的著作《视学》,文中就曾提到该书是和郎世宁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书里面还附有很多介绍欧洲透视法的木刻图。
但是,在中国只画西洋油画是不行的。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注定了中国画才是最符合他们审美心理的一种艺术形式。西洋画之所以在短时期之内十分流行,还在于它是一种新奇的事物。人们的新奇感消失后,它往往就会被艺术欣赏者,尤其是资助它的清廷皇室所抛弃。因此,郎世宁十分聪明地选择了一条融合中西方绘画技巧的中西合璧之路。
梳理郎世宁一生的成就,会发现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胆地把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郎世宁来到中国后,仔细研究了历代著名中国画的特点,特别是在对中国画线条的模拟上,郎世宁堪称所有外国画师中的翘楚,所画线条坚实有力、流畅自然,一丝不苟地层层熏染,再配以油画独特的色彩运用,整幅画显示出了一种从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他迅速得到皇帝青睐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他,才能带给皇帝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从现存的郎世宁墨迹来看,它既有西洋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风格,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凸显的笔墨趣味,两者合一,呈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艺术感染力。在1724年所绘的为雍正祝寿的《禽献英芝图》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的西洋油画功底。这幅画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和明暗效果使图中物体具有了比较强烈的凹凸感和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中国画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仅将山水动植物当作客观存在之物,而是要赋予这些事物某种哲学上的喻意。图中所出现的苍松、雄鹰、灵芝、山石、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达强健、长寿和吉祥的寓意。而在色彩上,郎世宁则展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鲜艳。鹰白、松绿、芝棕红、土坡绛色和藤萝花粉紫,给人鲜明、绚丽和浓重的感觉。这即是郎世宁卓然于其他宫廷画师的原因。他以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整体上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同时又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飘逸写意,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官廷画师中的优势地位。
擅画马 风格卓然一家
《乾隆大阅图》是郎世宁人物画的代表作,表现的是乾隆打猎阅兵时的盛况。画中,乾隆是头戴盔、身着铠的武装骑马形象。画的内容是乾隆恢复了中断十几年的秋之制,亲率王公大臣、八旗官兵至塞北皇家围场(即今河北围场县),与蒙古八旗会合打猎。郎世宁奉命以大手笔描绘了这位有作为的年轻君主,居安思危、习武练兵,在侍卫大臣前后簇拥护卫下,不顾鞍马劳顿,继续转向新围场的轻松游荡的情景。
《百骏图》的主角是马,郎世宁颇擅长画马,风格卓然一家,颇有杜甫口中的“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境界。
《百骏图》于1728年完成,这是一幅绘画长卷,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穷尽了骏马的各种神态。在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他们的作用是与马群形成对比,让画面不单调。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运用了光影效果,展现了欧洲明暗画法的特色,马匹立体感十分强,在线条上用笔细腻。
乾隆时期,郎世宁参与创作的《平定准部回部战图》,是中国艺术家自己创作的第一套铜版画,具有极其浓厚的西洋风味,成为许多中外博物馆的珍藏品。以郎世宁为主,王臻诚、艾启蒙、安得意等许多宫廷画师一起创作的这套铜版画,共十六幅,描绘了清兵平定西北战事的主要战线及其始末,是一套有关战史的组画。画作创作完毕后,清廷将画稿分批寄往法国巴黎,聘请著名雕刻家李巴刻成铜版画,压印200份,寄回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夏厦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