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珍珠遇上贝壳粉,中国企业该如何审视自己的商业诚信,而大众消费者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央视在9月19日在《每周质量报告》中曝光了假珍珠粉泛滥、未达到纳米级别的珍珠粉虚假宣传,在珍珠粉业掀起惊天巨浪,长期以来隐藏的伪劣珍珠粉产业链受到从未有过的广泛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节目所曝光的企业中,既有不知名的小厂和有一定历史的老厂,也有自称为“全球领先的纳米珍珠粉专家”的企业,甚至还有珍珠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可见造假珍珠粉、虚假宣传的现象在一些珍珠产地已是众所周知。企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在经济的天平上似乎永远平衡不了。
为何“假货”屡禁不绝?
珍珠粉造假事件在中国商业界,显然不是孤例。虽然珍珠粉事件在有关部门作出相关反应、媒体暂停报导之后,已经渐渐平息,但引发的关于中国商业诚信的思考,依然需要继续。造假和虚假宣传之风,近些年在市场上愈演愈列,几乎每一年都有标志性的事件发生,苏丹红、三聚氰胺、人造“鸡蛋”、激素奶粉、致癌茶油、一滴香……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引发广泛关注,不久之后,又有类似事件卷土重来。
多年以前,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制造,近些年,变为“中国创造”,但似乎从未有人关注过中国诚信,尤其是商业诚信。珍珠粉事件曝光后,被曝光的企业鲜有主动认错、承担责任,而是将问题归咎于标准缺失、门槛过低。“标准缺失”、“门槛过低”,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中最常被提及的理由,或者说是借口,大众早已耳熟能详。
奶粉中是否含有不安全的物质,如三聚氰胺?质监部门最初认为“指标未列入检测范围”,上千名儿童付出了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生命的代价后,才引起关注和改变。鸡蛋是不是鸡蛋?六个部门的官员无人能作出判断,原因是没有鸡蛋的国家标准,这简直是对基本常识的无情嘲弄。
商业诚信,既靠法制,也靠人治
遭到曝光的不合格纳米珍珠粉,情况似乎没那么复杂。首先可以确定它必须是用珍珠做的,其次它需要达到纳米级别,至少,应该达到企业宣称的细度,这是基本要求,根本不需要一定有个标准去约束。相关部门只要能结合这两点,就能清晰地做出判断。历次事件表明,标准不是万能的,即使有标准,食品、药品、化妆品安全领域还是问题频发。多数情况下,政府的监管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希望于标准、监管,甚至不能片面地依靠法律。企业要持续成长,市场要健康发展,企业必须承担最基本的诚信义务。而中国企业能否集体承担、履行这样的义务,与中国企业整体能否取得全球范围内的强大竞争力,直接相关。
所幸,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波及甚广,毕竟还有秦俑、东方、菊乐等企业坚持着最基本的诚信义务未作掺假;假珍珠粉事件牵涉甚众,我们庆幸还有上药、咏薇堂、同仁堂等知名品牌企业坚持以货真价实的珍珠粉回报世人对诚信的期待。假珍珠粉事件的出现,也许不是因为标准的缺失,而是企业良心、道德、诚信的缺失,它再次凸显了中国商业的诚信之痛。
中国商业,是到了审视自己的道德义务、重建诚信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