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莎莎、卓悦这种港人最钟情的平价店铺不同的是,丝芙兰就像一位高贵的公主,她从不依靠价格优势,而是更强调服务和门店环境。目标则是成为全球美容的权威,引领时尚潮流。但是它一向引以为豪的自我标榜在香港却神奇地失效了。
相比进驻香港时的高调宣传,除了少数网站提醒消费者赶紧趁机扫货,几乎没有多少人留意到丝芙兰的离开。该公司法国总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独家访问时说,撤出香港的“原因是店铺选址不能满足品牌的期待。但这个决定不会影响其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战略。”这是该公司首次承认香港业务的失败。
又是选址!这个掌控零售业生命线的命运之神再次让丝芙兰栽了一个跟头。显然,激烈的竞争并没有让高昂的租金得到理想的回报,投资回报率才是法国决策层决定放弃香港市场的直接原因。早在2001年年底,丝芙兰关闭了位于日本东京和大阪的全部两家店。
化妆品零售领域的营销专家易秀峰认为,丝芙兰在香港失败的原因与日本相似,在高度竞争市场,本地专营店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丝芙兰虽然挟其雄厚背景进驻,但后来者面临的竞争压力总是更大。香港和日本都是平价市场的显著代表,消费者消费观念更趋理性。而且两地都已拥有大量知名化妆品品牌,销售网络非常完善,丝芙兰很难在这种境地凸显其品牌地位。
以莎莎为例,莎莎在香港开创了一站式化妆品专卖店的模式,通过独家品牌代理方式将许多适合亚洲人皮肤的品牌引入香港,拥有了这些品牌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目前在莎莎销售的品牌超过400个,包括约1.5万种产品,其中有100多个美容品牌是独家代理,这部分业务占到莎莎总零售额的 35%。
随着规模的扩大,莎莎开始直接与世界各地的厂商接洽。化妆品成本中,渠道成本所占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省下渠道的费用,大批量进货是莎莎砍价的筹码,莎莎能比专柜价格便宜20%至50%。换言之,低廉的价格和多样的品牌成为了莎莎的杀手锏。
然而香港丝芙兰却总是让人又爱又恨。错位竞争的确为丝芙兰积聚了一些人气。随着丝芙兰离开消息的散布,不少粉丝不无遗憾,她们在一些论坛里发着牢骚,但同时又为诱人的清场折扣感到振奋。要知道,丝芙兰很少打折,其售价往往不低于香港机场的免税店,而且那些大牌化妆品在百货公司也一样能买到,但是在丝芙兰欧美店中的某些限量版产品在香港店内却难觅踪迹,产品的多样性也远不如欧美地区。因此丝芙兰在香港没能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杜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