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人的思维解读诗歌
2010年04月12日 18:10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在李少君这首朴素而又大气磅礴的诗中,张德明恰当而准确的“诗式”解读为我们剥开了其中的内核,“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也体现在那种涟漪状的想像与书写策略上”,“诗人想象北方的方式不是按照东西南北的地理方向来立体展开的,而是以立足的小站为圆心,采用涟漪性扩展的思维路向,通过层层剥开夜的包裹,来展示北方大地上的美丽与神奇”,张德明作为一位诗人,有着敏锐的语言触角,“涟漪性扩展的思维”可谓是李少君众多诗作中的一个共同审美特征,如《春》、《河流与村庄》等诗作都是采用这一思维结构勾勒出色彩鲜明而气韵流动的整体意象来,张德明独具慧眼的发现与形象概括,可谓是深谙其中三昧。李少君在序言中说到,“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一种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创作”,张德明也正是在这一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解读中把原诗中的诗味与意蕴进一步阐发出来,“最后一节犹如神来之笔,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是‘李少君式’的诗歌笔法。少君的诗歌往往会以一个非常有力的句子收尾,这样的句子十分精当,有着将诗意蓦然照亮,将境界突兀提升的艺术表达功效。”这首诗中最后一句“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的诗句一出,在全诗中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下子境界全出,诚如张德明说的“有着将诗意蓦然照亮、将境界突兀提升的艺术表达功效”。类似这样的“诗式”解读在《抒怀》、《在海上》、《河流与村庄》等诗评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读者都不希望自己喜欢的诗歌被诗评预先框定其诗歌的内蕴,而做出絮絮叨叨的解读。而一首优秀的诗歌,其起到的客观效果是常读常新,永远有解读不完的韵味。因而,这对诗评的要求可谓是非常高的,诗评者必须要把握好阐释作品的“度”,既不能对作品作出过度的阐释,也不能不着边际乱说一通,它要求的是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诗评者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对诗作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极其熟悉,对诗歌的创作艺术非常精通,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从张德明对李少君诗歌创作内容、风格切中肯綮的评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作者与诗评者之间“精、气、神”的深度契合,张德明显然是能从容地把握诗评内在的“度”,言始于诗艺,而止于诗艺,尚留出大片的空间让读者慢慢品味余音绕梁的诗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