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李少君、张德明合作推出的《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在诗歌界与批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本薄薄的诗歌与诗评同时推出的读本,获得了不少诗人与批评家的青睐,马知遥评述说,“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位是诗人,一位是评论家,一个写一个评……完成了一个文本在传播中的创作与阅读的统一”。
(《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李少君著,张徳明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版。)
而颇为担心诗评对诗歌出现“误读”情况的辛泊平则不无庆幸地指出,“所幸的是,张德明在评论李少君的时候,并没有打大一统的旗帜,以君临天下的姿态面对蕴含无限可能的诗歌,而是敏感、审慎地对待每一个,也就是面对每一次不同的生命震撼,最后完成了这三十二次阅读感受,三十二次生命的磋商,三十二次的灵魂对话。”马知遥与辛泊平等人的评述无疑是合符事实的,然而在我看来,这本诗歌与诗评读本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两位同是长期生活于南海之滨的诗人与评论家,心灵上的息息相通无疑为诗歌与评论的相得益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张德明以诗人慧性的想像与思辨性的分析深入剖析一首首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诗人的思维解读诗歌”的独特范本。
我们知道,诗歌以其具象、凝练和朗朗上口的语言而广受读者的欢迎,然而诗歌内在的抽象、隐喻与晦涩同样也会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古今中外的诗歌与诗评可谓是浩如烟海,诗作与诗评同时推出的也为数不少,然而,以何种方式准确而深入地解读诗歌却是诗评界的一大难题。空泛的议论、毫无节制的赞誉与偏执一词的贬损同样是诗评界的毒瘤。张德明与李少君“以诗人的思维解读诗歌”方式的唱和,可谓是当今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李少君这看似简洁而朴素的三十二首小诗,其精致程度却令人称叹,如诗作《边地》从短短的几行诗句中,摇曳出“边地”沧桑的历史与纯朴的风情,如果没有深厚的诗艺功底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还是难以把握这其中的深意。张德明在发现、挑选李少君优秀诗作的同时,以其细腻的感觉、娴熟的诗艺技巧剖析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而使这些被选诗歌的内蕴得到充分而丰富的阐发。试以《神降临的小站》为例: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