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真实的中国经验解释
2010年04月12日 18:20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现在来看张五常的第二个惊讶。他首先将19世纪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所表述的“从身份到契约”,转译成制度经济学的语言:“从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并认为这是中国制度改革的重心所在。在他看来,“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而做到这种合约转移,可以视为奇迹”。这“流血”的印象可能来自史书阅读,也可能来自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崩溃的预言。第二个惊讶必然要求张五常有所作为。张五常就把从第一个惊讶中所发现的约束竞争合约理论,用来描述这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这就是张五常所谓的“承包责任合约”。承包责任合约尽管已经内置于张五常的约束竞争合约理论中,但同时也是中国政府的“承包责任制”的一种转译。同理,所谓的“约束竞争理论”,也可以理解为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管制的市场经济”等表述的转译。

张五常的第三个惊讶,就是在极端困难的90年代,长江三角洲大约八年就超过起步早十年的珠江三角洲。这让他获得对承包合约在县际竞争中的扩张认识——负地价。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尽管略懂美国历史的人知道,当年美国开发西部,其中一招就是用一美元或几美元价格来私有化土地。这大抵就是美国式“负地价”的招商引资,或者说地广人稀式的土地招商。中国是地狭人稠,如果简单地照搬美国当年的“负地价”土地私有化,是否依然会出现当年美国的经济活力,是很难说的,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张五常所谓的“负地价”租赁已经产生经济活力。这种“负地价”得以刺激经济活力的制度基础,显然不可能只是个体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私有产权,共同体及其内部价值转移的存在也是其必要的制度基础。尽管其内部价值转移的公平性不一定经常获得保障,但那是另一类治理问题。或者尽管这种价值转移可能是采取市场方式,也可能是采取财政拨付方式,或者是其他方式,甚至是兼而有之,但总之,这种价值转移因为主权性共同体的存在而成为可能。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当年的美国也是如此,否则就会远远超出默认者的“承受”边界。

最后张五常概括出“四个重要的含意”,也许就是张五常概括出来的“中国经验”四个规则:私产与市场对改进人民的生活无疑重要,但一定要加进界定经济制度的合约结构与安排来看问题;人民与社会面对的局限条件如何,对界定经济制度的合约结构的选择性有决定性;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界定经济制度的合约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存在一个支持、保障和推动相关合约结构的政府。“局限条件”理论非常容易让中国读书人想起斯大林“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理论。

然而,我们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从现实组织或现实个人出发寻找发生学或起源学上的解释,要么就只是对发生过程的一个描述,要么就是一种回溯式推论。回溯式推论只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必要的“局限条件”或曾经发生过作用的“局限条件”,但并不能有利于我们发现充分的“局限条件”,甚至充要的“局限条件”。只有在从复合性的现实组织或现实个人出发,才有可能更多地发现一些必要的“局限条件”及这些必要的“局限条件”的组合,比如张五常关于中国奇迹的横向比较就是从一种复合性的现实出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