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北京时间),凯瑟琳·毕格罗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前,她最有名的头衔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
凯瑟琳·毕格罗一向擅于血浆飞溅、刺激残酷。2002年的影片《K-19:寡妇制造者》便是代表,虽然是个失败的代表——至少从投资人的角度,该片投资1亿,在全球收获票房6500万。毕格罗喜欢山姆·帕金法这样的导演,他最著名的影片是《日落黄沙》,男人间的械斗,镜头对血浆有偏好。
如果不是听从卡梅隆的建议,凯瑟琳·毕格罗接下了《拆弹部队》,那么她将失去一次拿小金人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拆弹部队》,卡梅隆先生的《阿凡达》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这届奥斯卡又会多么无聊。像《阿凡达》这样环保反战生态电影,政治过于正确,一眼即明难以玩味。
卡梅隆对前妻这部获奖电影的评价是:“这是伊拉克战争中的《野战排》”——那是奥利弗斯通在1986年的反越战电影。他想表明《拆弹部队》的历史地位,不过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这不过是独立小成本的反战电影新尝试——这听起来也没有多少新意。
如果一定要与之前的战争片有所比较,那也是偏重技术上的。影片使用了4台以上的16毫米手持摄影机,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片比是100:1,也就是说拍了100分钟的素材,其中只有1分钟是有用的,这个比例的疯狂程度已经超出了弗兰西斯科波拉那部著名的超支影片《现代启示录》。
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上亮相之后,《拆弹部队》被很多影评人认为是泛政治化的战争电影——这或许才是《拆弹部队》的高明之处。与其说毕格罗在表明某种态度,还不如说,它成功的让我们进入伊拉克战争的情境。在那样一个陌生的充满敌意的国度,那些在屋顶、窗口、街头移动的伊拉克男子,似乎全部都可能是恐怖分子。一个妇人的推搡和谩骂都会让人精神崩溃。所有的伊拉克是陌生人,包括跟男主角詹姆士最亲近的那个叫“贝克汉姆”的伊拉克男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最终是否真的死了。
战争不是像打CS,在沙堆上趴一个下午,瞄准远处像蚂蚁那么大的敌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比如,盯上三个小时,你的眼睛会灼痛,会很渴,还有那该死的目标,总也瞄不准,而你必须杀了他,否则,你就会被他杀死。最后,它会让你陷入疯狂:该死的!不如来一枚导弹,把我们一起炸上天。或许再持续下去便是《现代启示录》式的崩溃。
但是,《拆弹部队》及时止住了。对于战争反思,我们看得已经足够多了。甚至于对它的定性:荒诞的政客游戏,无名者枉死的坟地。战场上的天才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疯子。日常生活是没有吸引力的,就像电影《巴顿》说的那样。美国的战争片似乎在反思越战那阵已经被耗费得差不多了。《拆弹部队》里的士兵就是数着日子将这一摊活干完。或许迟早要崩溃,但是崩溃本身的戏剧性也失去了兴趣。我们已经看过《野战医院》或者《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或者罗伯特奥特曼这样的大师都已经表现过了。
著名影星盖皮尔斯在影片一开始便挂了,《拆弹部队》便注定不是那种英雄式电影。但是在詹姆斯身上混杂着个人英雄情结,他向上级汇报拆弹873枚的时候,谁都不能怀疑这是个标准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爱国青年。但是,那些深深记录在他脑子的数字,似乎由是另外一种疯狂,就像片头所说的“战争像毒药”,他已陷入无可自拔。
“当你长大之后,你所爱的东西或许只有一两个,对我来说,就只有一个了”,与拆弹时的利落剪辑不同,詹姆士回国后的镜头缓慢而滞重。其实在伊拉克,詹姆斯给家里打电话时,往往最终还是无语收场,这已经预示了他与那个平和世界从此便无法沟通。
最后,詹姆斯还是回到伊拉克,执勤时间从365开始倒数。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与反战的界限就在这里。有人说,那些利落的剪辑镜头表现下的战争场面充满了吸引力,还有主角最后返身回到战场,这简直就是美国军队的征兵广告。但是看着他轻松走向战场,观众的另一个反应或许是:这家伙就是疯了。回到那个必死的拆弹现场。他与《猎鹿人》中那位玩俄罗斯轮盘赌的罗伯特德尼罗没有多大区别。
链接:
凯瑟琳·毕格罗主要作品
《搏命者》(1978年)
17分钟短片
《无情》(1982年)
与蒙蒂蒙特格美里合作导演
主演:威廉·达福
《血尸夜》(1987年)
主演:亚德里安·帕斯达
《惊爆点》(1991年)
主演:帕特里克·斯威茨 基努·里维斯
《霹雳蓝天使》(1990年)
主演:杰米·李-柯蒂斯
《末世暴潮》
主演:拉尔夫·费恩斯
《魔鬼游戏》(2000年)
主演:西恩·潘
《K-19:寡妇制造者》
主演:哈里森·福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