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王彩玲之歌
2010年04月12日 18:2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的纪录片创作并非上面评价的那么寒碜,那样的评价其实是抹杀了我们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者这些年的成就,这对我们的独立纪录片局面太缺乏了解。目前中国自发的独立纪录片制作风起云涌,拜这片苦难的土地所赐,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形成了辉煌的局面,各种风格都在涌现出来。我们的视野一点都不狭窄,当我们把视线固执地放在我们的经验之上,放在我们身边的烦琐人间,这绝非自我封闭,而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精神,一个崇高的救赎行动,目前的独立纪录片创作正在成为公民之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份。当然,如果说上述批评即视野狭窄云云,所指涉的是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范畴,我认为是成立的。

论坛上有一篇文章评价《永远》这部纪录片,是这样说的:

“《永远》的品位格调太优雅精美了,不要说中国普通观众,即使知识分子阶层能够欣赏的也不多,因为他们或者沉迷于宏大叙事,或者一心为稻粱谋,不可能像普鲁斯特那样从气味中也能进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这部片子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态和艺术品味的明显差距。”

不,虽然《永远》这个纪录片的的确优质,让我敬服,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好作品,我们的知识阶层能够欣赏这种优雅作品的肯定并不在少数。我们的机器设备比他们差,但是品位却并不一定因此就低劣。比如上面说的段锦川拍摄的《广场》就是一部特别高雅深邃的作品,片中对于广场中发生的日常事件的捕捉和精选,对于修辞手法的使用和对于中国人情态的微妙捕捉和它营造的微妙共鸣,都是非常高超的。也许评论者说上面那番话的时候,是针对特殊的对象,也许这个对比是一个错位的对比。不过,我觉得我们对于自己的纪录片文化,无须妄自菲薄。

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化有很多困难,但是这当然是一个值得调研的话题。我知道除了零频道外,还有一个广州纪录片大会,也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产业化也许可以使中国的纪录片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性,并使中国的现实被更大量地挖掘和呈现,即使不是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而是从政治进步的角度来讲,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但是问题也正是产生在这里。

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国土是带有强烈的隐私性质的,它是否可以大面积的呈现?如此,经济问题总是要碰上政治的困难。纪录片的政治性是最强的,而今天的独立纪录片的繁荣是处于地下状态的,因为我们国家是如此的恐惧影像的现实主义,我写了一篇关于评论赵亮电影的博文,就被新浪博客一删再删。30年前, 著名理论家白景晟就说,现实主义在我们这里一直名存实亡。至今仍然。我们的剧情片导演也都是对现实避之唯恐不及,这是特殊国情所致。而纪录片在我们这里会形成市场?

当然,去政治化的题材总是有的,排除和掠过那丰饶的苦难之后,尽显这里地大物博、绿水青山,有辽阔壮观的取景地。这个工作,应该更多的与体制内的电视台去商量,若他们有兴趣的话。而对于目前有创造激情的独立纪录片人来说,即使他们感兴趣,也难以处理多种矛盾,我想也很难为此去改变自己的方向。他们的热情在一些电影节那里得到了精神上的肯定,当然,他们也有着坚定的自我认同。因此所谓的产业化诉求,谁才是承担的主体呢?

困难如此多,能协调处理这些困难的产业化追求者,应当具备非凡的聪明智能和手段。当然,如果有人能为赵亮、艾晓明这样的纪录片作者做制片人,相信那一定会让人肃然起敬,而且那一定需要更高的智能。但这种事也许很多人不愿意干。行文至此,我想起了中国电影中的一个意象:王彩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