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者:薇罗尼卡·娜娜
非典型上海女,钟爱时尚圈形象的五光十色,却更欣赏江湖性格的快意恩仇,目前混迹京沪两地,靠小屏幕上的故事讨生活。
南方周末新一期关于世博的报道,叫做《HIGH过以后优雅起来,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里面有句话这样说:“中国人已经能够以一个整体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可能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 ”
在微博上看到一位朋友这样评价:有多光鲜,就有多寒碜。中国式时尚也一样。
昨天晚上,乘着天刚有些凉,我在长乐路上逛了逛。越逛越无趣。这条路曾经最让人兴奋的是那些上海本土的设计师们,但如今,他们新一季的秋装都出来了,都杯具了。大多数偷懒的,N年前的成功设计还在被反复沿用,企图缝缝补补又三年;少数还在出新的,却又新得让爱穿衣者无所适从,只看到一枚枚衣架上挂着设计师不容商榷的“概念”。
是的,数年过去了,这些本土设计师的店,门面越开越大,分店越来越多,价位越定越高,在时尚杂志上出现,形象及心得个个都像艺术家甚至哲学家,清高无比。但可能,根本打扮不出一个型人,更不要说创造一时之潮流。何故?在我看来,都因为他们只想设计“概念”,他们根本不想设计衣服,以致作品停滞不前,又件件都像道袍,了无生趣。
这不是我个人偏见,说件很能说明问题的真人真事:我有一名女友,年方26,活泼高大,已经自己开了广告公司日进斗金。她是马可“例外”的VIP客户,衣橱里塞满我眼中的“道袍”。某次我终于忍不住,劝她也搞些青春妩媚的衣裳穿穿。她却笑着告诉我,伊有几名阔太客户,最看不惯年轻姑娘作“妖精状”打扮,口口声声女孩子要朴素大方。既然是客户要求,伊当然只能为五斗米折腰,天天用非青即灰的“例外”把自己弄成灰头土脸状,投其所好了。
你们说作不作孽?马可那响誉国际的“无用”观,就这样被我的这位女友,用来给她光鲜亮丽的青春糊上石灰扮寒碜,好让那些形同槁木的老女人们引为同类。本来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下成了满足某些人群对抑制美的需求。
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会出现像这样,明明是为了更光鲜,却反而凸现出个体更寒碜的情况呢?也许还是因为,我们根本不重视其他每个个体,只想利用他们黄袍加身罢了。那些本土时装设计师们,为了速速跻身名师之列,并不想先当好个设计衣服的,只一味拔高自己的脑袋,浑忘他们生存的土壤,和掏钱的衣食父母。
可怜那些为他们的设计埋单,穿着他们卖的衣服的人,却不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