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登场:《传奇黄永玉》 (摘自同名新书 人民日报出版社) 李辉 著
作者对黄永玉进行了20多年的交往与采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经数十次删改,终成此著。
走在如今凤凰城的文星街上,已经看不到黄家祖居———它在1958年被拆除,那棵古椿也消失了。
那是大跃进的年代。与“古椿书屋”相邻的文庙,在改为中学后需加以扩建,黄家祖居遂被迁往几里外的白羊岭。拆建祖居时,黄永玉远在北京,没有为此回来。在那个大变革的年代,无论是他或者别的人,大概都很难有保留旧城原貌的概念,更不敢奢望保存祖居,存有延续家族历史陈迹的念头。
现在来看,“古椿书屋”祖居消失,对黄家、对凤凰城,其实都是一个历史遗憾。在凤凰城,有田兴恕故居、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等老房子,文星街上却没有了“古椿书屋”。就历史与文化的衔接性来说,无黄永玉故居,凤凰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四个故居的主人生活的年代正好互为先后,本可以借系列故居而打通凤凰的历史脉络,呈现从清朝到民国再到当代中国的几百年间,这座古城纷繁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繁衍。
文星街上古椿浓荫不再。祖居的大门、院落的构成及房间的模样,也没有留下图像资料。不过,一块木墙板,为追寻他的早年生活痕迹的人,带来了些许惊喜。
黄家新居迁至白羊岭上修建时,沿用了祖居的一些建筑材料,包括木墙板。在一块木墙板上,居然有黄永玉儿时留下的淡淡墨迹———几笔简单的脸谱图案,上面还歪歪斜斜有几个字:“我们在家里,大家有事做。”木板上的淡淡墨迹,大概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黄永玉最早的作品了。
按照黄永玉自己的回忆,他是在六岁这一年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拿起幼稚的画笔,勾画着童年的形象:“六岁那年,一位姓田的老师给我画了一张戴着布荷叶帽的写生。我带回家,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对着镜子照个不停。真是像极了。肿着眼泡的小眼睛、凸脑门、扁鼻子、厚嘴唇,十足的一个我,长得难看。我第一次那么认真照着这幅写生端详自己。”
首先进入儿时黄永玉的视野并让他沉迷其中的美术形式,是漫画。———“事实如此,我的‘美术事业’是从漫画开始的。”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哪一种美术形式像漫画一样产生过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漫画贴近生活,轻便快捷,以讽刺针砭现实,以幽默愉悦世人。张光宇、曹涵美、张正宇、黄文农、鲁少飞、叶浅予、梁白波、胡考、张乐平、陆志庠、蔡若虹、华君武、丁聪、黄苗子、郁风、特伟、麦非、廖冰兄、黄茅、张仃、张文元、汪子美、高龙生、黄尧等,这些活跃于漫画界的艺术家,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法,张扬个性,风格纷呈。因有他们,中国的漫画超越了晚清民初的单一与狭窄,一时间风光无限。
童年黄永玉读他们的作品长大,受他们的熏陶而开始热爱艺术,有意思的是,后来,他认识了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的还成了挚友。
黄永玉最早阅读的美术刊物是《上海漫画》和《时代漫画》。吸引黄永玉并能使当时的他为之理解、接受乃至模仿的,正是漫画特有的幽默与讽刺。这幽默与讽刺,后来也就成了他的性情与艺术主要特征。
6明天请看:自封的“美院院长”
特快专递,当代传奇纵深读
李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智能抓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