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领取稿费
2010年09月23日 15:31 羊城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期登场:《传奇黄永玉》 (摘自同名新书 人民日报出版社) 李辉 著

作者对黄永玉进行了20多年的交往与采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经数十次删改,终成此著。

学习木刻,带给黄永玉快乐与兴奋:

他回忆道:“我认为木刻刀是一种精密的机器,尤其是三角刀,看来看去不懂得怎么用:大概不至于仅仅为了在木板上挖一道细沟吧?其实就是拿来挖一条细沟的。……我一边做一边惴惴不安,这行动会不会是一个岔道?万一一直这么做下去,一年、十年,结果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好像古埃及人按照正确的图纸盖一座金字塔,塔倒是盖好了;只因为颠倒了图纸,尖朝下、底座在上地完成了……朱先生似乎也不是很有把握:‘管它,刻了再说。’好的油墨是石印铺讨来的。我试着一幅幅刻下去,刻了就拓印。在周围人的眼睛里我开始威风起来。”

引导黄永玉学习木刻的朱成淦老师本人虽然不会木刻,但他一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木刻,一方面还为他们写信给在浙江金华的野夫和金逢孙,让他们加入了中国木刻协会。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刺激。与“大人物”同属一个团体,可以想见这些学生的兴奋。用黄永玉后来的话说:“我们的艺术世界扩大了,懂得自己已经成为艺术小兵的价值。”这正是集美老师的过人之处,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形成一条条溪流,溪流向前,汇入一个时代的艺术潮流。

学习木刻的学生们,很快成了集美学校艺术活动的生力军。他们既在壁报发表自己的作品,不限于木刻,有时还发表漫画。如遇游行和集会,他们还懂得将图书馆报刊上那些名家的漫画和木刻作品,放大画在布上用来布置会场,或做游行旌旗招牌。“这么一直忙碌、兴奋,为了抗战我们就这么慢慢活着,长大。”晚年黄永玉这样回忆往事。

在学习木刻的几位学生中,朱老师最为青睐的是黄永玉,曾推荐他的作品到沙县宋秉恒编辑的《大众木刻》杂志上发表。可惜,如今暂时没有找到这个刊物,我们无法确定他处女作发表的具体时间,也无法了解黄永玉早期木刻作品的面貌。

《大众木刻》的稿费汇来了。少年黄永玉为之兴奋,这成了这群学生的一件大事。当年取稿费的现场细节,被他以小说家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出来:

“我在一些记者访问中提到我第一次拿稿费是五块钱,现在想想未必可靠;大概没有这么多。叔叔每月才给我一块钱零用;可能是两块多钱稿费吧?何况对待初出茅庐的人,《大众木刻》不会这么大方。不管多少,反正给我以很大震动。不怕见笑,甚至我约了几位铁哥儿们一起才敢上的邮局。我要他们在门口等着,一旦出事别撒开我跑了。”

“我心跳不止,递上了汇款单、图章和学生证。里头的老家伙慢吞吞,好像要断气的神气,又咳嗽,又吐痰,又拿一块垃圾似的手巾擦鼻子,休息喘气,这老狗日真的给了我一叠钱:‘你数数!’那还用说!老子会轻易放过你?数完钱,昂然走出邮局。那帮家伙一个个居然都健在,一拥而上,其实不一拥而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一哄而散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上邮局取钱吗?”

如许多文艺家一样,第一次拿到报酬的兴奋,总是令人终身难忘。在安溪文庙古老的庭院里,黄永玉将这一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时刻紧紧拥抱———尽管并不知道自己在这条道路将如何走下去,还能走多远。

12  

明天请看:流浪者踏上谋生路

特快专递,当代传奇纵深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