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章迪思 实习生张小叶
大多数国际一流的自然博物馆,都有一批来自于民间捐赠者的高质量标本,每一个标本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此次自然博物馆征集到的标本中,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
吕焕皋是东方地质博物馆馆长。这家沪上少有的民营博物馆内展出的,均是他从各地搜罗得来的藏品。但这次,吕焕皋却大方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珍品——秃鹫化石标本、硅化木标本和猿人头骨标本捐赠给了自然博物馆。他笑称,这和自己小时候的“博物馆情结”有关。年少时,吕焕皋没事就喜欢逛延安东路上的自然博物馆。后来出国留学,每到一处,都会参观当地最好的博物馆。一些国外博物馆恢弘的展厅和丰富的展品,常常令他瞠目结舌。后来他发现,国外博物馆事业之所以兴旺,是因为“人人都爱博物馆”,不仅藏品大多来自民间,甚至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义工。正是有了这种意识,吕焕皋决定自己开地质博物馆。对于捐赠,他看得很淡:“标本放在我的馆里,我自己就算天天去看,也不会给别人带来新的启迪。放在自然博物馆就不一样,看的人更多,影响肯定更大,我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张景华女士捐赠的中华震旦角石标本同样也有一段故事。该标本是生活在距今4.5亿年前的一种水生物化石,长达1.6米,呈圆锥形,表面饰有波状弯曲的横纹。在三峡大坝建造现场挖掘出没多久,就有大英博物馆的人跑来收购。当时由于机缘巧合,张女士正好获知此事,非古生物爱好者、非收藏家的她自己掏钱先把它买了下来,就等着在恰当的时候捐赠给国内的博物馆。如今,张女士的心愿终于成真了。
在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捐赠名单上,还有许多同样热心的民间捐助者。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这些标本将向观众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章迪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