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和艺术家共同为岭南画派族谱展揭幕
广州市
海珠区
文/李春暐 邓莉
图/林桂炎
以广州市一个区的身份举办有关岭南文化的节庆,并承办国家文化部赛事———人们惊觉,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海珠区,竟可以蕴藏如此巨大的文化能量。
2007年,“岭南书画艺术节”第一次举行,名家云集,参与群众多达数十万人次,各项活动异彩纷呈:协办两岸三地艺术展,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合作承办“岭南画派与20世纪中国美术”学术研讨会,一个月内举办28场书画展览……让地理版图不过90.45平方公里的广州海珠区陷入“艺术的狂热”。
3年之后,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再度掀开帷幕。本届艺术节步伐更稳,视野更宽,目标也更远大。由“小”入手的轻灵做法,政府搭台、多方唱戏的长远眼光,则一脉相承。
“小区域”支起大平台,“小园子”串联大画派,“小节庆”瞄准大市场。以十香园为支点,海珠区成功办起岭南书画艺术节,绘就一张岭南画派的“世界地图”。
举凡计划周密、推进稳健、目标长远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必需找准一个坚实支点,如奥斯卡依托好莱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依托金色大厅。这个支点除了能够稳固基础,还能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岭南书画艺术节的支点就是十香园。
十香园始建于1856年,面积640平方米,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是晚清著名花鸟画家居廉、居巢的故居及作画授徒之所,因园内种有瑞香、素馨、鹰爪、茉莉、夜合、珠兰、白兰、含笑、夜来香和鱼子兰10种香花而得名。十香园以“蒙馆”形式,培养了广东、广西等地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为最出色的入室弟子,故又被誉为“岭南画派摇篮”。1983年,十香园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6年开始,海珠区全面启动了“十香园”修缮工程。投入2000多万元的第一期工程于2007年9月22日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开幕式上落成。2009年5月,投入达5000多万元的十香园修缮保护(二期)工程开始实施。二期占地38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748平方米,绿地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包含修缮与十香园同期保留建筑一幢,新建展厅、艺术交流厅各一幢以及园林水系、亲水平台、休憩广场等配套设施。
如果说十香园的一期工程是为发源于海珠的岭南画派“修祠堂”,那么二期工程就是为岭南画派“续族谱”。四年的精心规划和建设,让原本已经破败凋敝,埋没在村屋之中的十香园重新焕发光彩。依托这一文化地标,勾连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岭南画派传人、组织、收藏家和爱好者,绘就一张岭南画派的“世界地图”;同时提供一个精神灯塔和核心基地,促进各方面深入研究岭南画派内在精神和艺术探索在今天的意义。
事实上,近两年来,不停有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到“十香园”寻根问祖,而海珠区与各级美协、全国专业画院及港、澳、台的书画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加强。岭南画派这一艺术流派传遍世界,而小小的十香园,已经成为串联其间的枢纽。
十香园的建设是精雕细琢的精细活。
“新建筑既要融入十香园旧址,同时又须互有区别;既要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又须体现岭南民居特色”,海珠区文广新局局长吴天军表示,“为此我们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副所长陆琦教授进行设计。为保护园内的百年古树,我们将两层展馆向规划路方向平移一米;为保留十香园的历史人文元素,我们精雕细琢地修缮好一座与十香园同期的保留建筑。”据吴天军介绍,有关方面利用十香园隔山濒水的优势,顺延自然坡度,设置了曲水石渠水系,并在源头处竖立一块“源”字石,寓意岭南画派源自此出,源远流长,源源不断。此外,根据居巢、居廉及其弟子和传人入画的题材,布置了精品园林绿化,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十香园纪念馆门前还设置了休闲广场、亲水码头,既强化了水元素,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相关专题详见a2
李春暐、邓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